2025年汶上县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 |
||||
|
||||
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济宁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5年全市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济农字〔2025〕41号)要求,继续围绕重点作物,支持粮油规模种植主题创新组织模式、集成种植模式,推动单产提升关键技术和任务目标落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2025年汶上县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 一、方案概述 针对我县玉米播期偏晚、收获过早,晚播或早收减少了玉米籽粒灌浆时间,肥料施用不合理,灾害频发、病虫重发等等关键问题。以优化品种、合理密植和肥水精准调控为主线,推广贴茬直播、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控防倒、一喷多促、适期晚收等高产技术,集成组装品种农机农艺融合的综合技术方案,推进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均衡增产,提升汶上县玉米产能。 二、主要目标 立足汶上县夏玉米主产区,在汶上县整建制开展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集成应用,使玉米亩种植密度在当前基础上再稳步提高500株左右,肥水条件好的地块提高1000株左右。 三、技术要点 (一)种子优选包衣。种子质量是提高玉米出苗质量的基础,所选良种应符合纯度98%、发芽率≥95%、净度 ≥98%、含水量≤13%标准。应结合生产实际,科学选用高产稳产、耐密抗倒、多抗广适、适宜机收的品种。籽粒机收地块宜选择生育期较短、穗位适中、抗倒伏、籽粒前期灌浆快、后期脱水快的品种。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地块,应特别注重选用耐密抗倒高产品种。玉米商品种大多进行了包衣,但包衣剂质量难以保证,应根据近几年苗期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科学选择高质量种衣剂进行种子二次包衣或拌种,确保有效预防苗期病虫害。预防玉米茎基腐病、丝黑穗病等,可选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精甲霜灵、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等;防治灰飞虱、蓟马、地下害虫等,可选用噻虫嗪、吡虫啉、氯氰菊酯、氟虫腈或呋虫胺等;可复配杀虫杀菌药剂,包衣防治蚜虫、灰飞虱、地下害虫、茎基腐病等。药剂用量应严格按照登记用量或用药说明施用。 (二)规范适墒播种。玉米生产“七分种,三分管”,提高播种质量是关键。贴茬直播是我县玉米的主要播种方式,应抓好小麦收获与玉米播种的衔接,小麦收获时应提高秸秆还田质量,留茬高度≤10厘米,秸秆切碎长度≤5厘米并抛洒均匀。玉米播种应采取单粒精播,宜选用多功能、高精度、气力式或指夹式、种肥同播的高性能复式播种机械加装北斗导航精量播种。等行距播种的,玉米行距为60厘米;宽窄行播种的,宽行70—80厘米,窄行40—50厘米。播种时应按照播种技术要求调试好播种机械,先进行试播,达到要求后再进行大规模播种。要将播种机运行速度控制在5—7公里/小时,播深3—5厘米,做到播深、行距、覆土、镇压一致,防止漏播、重播或镇压轮打滑。我县玉米播种期常年降水较少,近年因干旱影响玉米适期播种和出苗现象时有发生。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早组织水源,确保在无有效降雨的情况下,播种后,应及时浇“蒙头水”。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地块,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县和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宜采用滴灌节水方式确保播后滴水齐苗。同时也要注意极端强降雨,若小麦收获期遭遇强降雨,应在播种机械具备进地条件后,收获小麦后立即播种;播后苗前遭遇强降雨的,立即排水,防止因渍涝导致种子腐烂。 合理密植施肥。提高玉米单产的关键措施是合理增加播种密度。播种密度应比预定收获密度增加10%左右,未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地块,耐密型玉米品种一般大田每亩播种5000粒左右,示范田5500粒左右,攻关田5800—6000粒;大穗型品种一般大田每亩播种4600粒左右,高产田5300粒左右;配合施用配方肥或缓控释肥,肥料控释时间60一70天,控氮比30%左右,可选用N:P2O5:K2O配比为28—6—12或26—8—8等相近配方的肥料,普通地块推荐用量40—45公斤,高产地块每亩推荐用量45—55公斤,播种行外带状侧深施8—10厘米,防止烧种和烧苗,同时添加锌肥。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地块,播种密度应根据管理水平在原密度基础上增加10%—20%。应在小麦收获后立即免耕播种,采用宽窄行方式导航播种,宽行70—80厘米,窄行30—40厘米,行距偏差小于5厘米,滴灌带铺设在窄行内,种肥同播,种肥用量每亩纯氮3—5公斤,P2O5,6—10公斤,K2O,6—8公斤。播后1—2天完成滴水齐苗,滴灌湿润范围超过播种行5厘米为宜。 (三)田间管理,挖掘单产潜力 培育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确保穗足穗大、粒多粒重是玉米出苗后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应综合采取化学除草、合理化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精准水肥管理、抗逆减灾等关键措施,深入挖掘单产潜力。 1. 科学运筹水肥。科学运筹水肥是形成健壮个体、合理群体、减少空杆、增加粒重、发挥品种高产潜力的重要保障。 玉米苗期对肥料需求不多,施用缓控释肥的地块和施用速效种肥的高产地块,在苗期一般不需要施肥。苗期适度干旱可以促进根系下扎,起到蹲苗的作用,形成壮苗,提高抗逆性。苗期对淹水和渍涝比较敏感,若出现稆水或渍涝,应立即排水。 小喇叭口期到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需肥的关键时期,大喇叭口至抽雄期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此期肥水供应不足,容易造成植株细弱、群体整齐度差、生物量不足,导致雌雄穗发育异常或花期不遇。此期应保证充足的水肥供应,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70%,墒情较差时应进行灌溉;施用缓控释肥的地块如无缺肥症状可不追肥,只施用种肥和采用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地块则应借水追肥或利用水肥一体化设备补充水肥,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占全生育期需氮量50%左右,机械追肥的应侧深施。 灌浆期应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不低于60%,高产地块追施总氮量20%左右,用作花粒肥,有条件的用无人机喷施1%一2%的磷酸二氢钾和尿素,防止叶片早衰,延长灌浆持续期,增加粒重。 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地块,应于化控后 5—7天、大喇叭口期、吐丝授粉期、乳熟期分次进行滴灌冲肥,亩追施纯氮11—13公斤。蜡熟期如天气干旱,可再进行1次滴灌,以延长叶片功能期。 2. 加强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据植保部门预测,2025年玉米病虫害预计总体偏重发生,对玉米生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应坚持“预防为主、联防联控"的防控策略,综合应用抗性品种、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措施,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土壤墒情较好的地块可用乙草胺、异丙甲草胺、乙·莠悬浮剂等进行封闭除草;未进行封闭除草或效果较差的地块,可在玉米3一5叶期,杂草2一4叶期用烟嘧磺隆、苯唑莠等进行苗后茎叶喷雾除草。烟嘧磺隆除草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产生药害,同时注意喷洒均匀,不重喷、不漏喷,确保除草质量并注意用药安全。种子包衣或拌种的地块,苗期一般常规病虫害不会严重发生,但突发、偶发性病虫害无法精准预测,要加强预测预报,一旦发生,要趁早防治,切断传播路径,降低损失。 大喇叭口期至开花授粉期,应实施“一防双减",通过组配杀虫剂和杀菌剂,对病虫害进行一次性防治,达到减少后期害虫基数和减轻病害危罟程度的目的。要提高飞防质量,确保药液能够渗透到群体中下层。应加强对南方锈病、蜗牛等偶发重发病虫罟的预报,提前做好预案,一旦发生重点防治。 根腐病、丝黑穗病、纹枯病和茎腐病等土传病害主要通过种子包衣预防。如遇强降雨,应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努力减轻纹枯病和茎腐病的发生程度。纹枯病在发病初期(玉米拔节时),可喷施井冈霉素A等杀菌剂防治,并视发病情况隔7一10天再喷1次。南方锈病、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白斑病、北方炭疽病等病害在发病初期,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A、苯醚甲环唑、氟环唑、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肟菌戊唑醇、唑醚·氟环唑等杀菌剂防治,并视发病情况隔7到0天再喷1次。 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棉铃虫、桃蛀螟等成虫发生期,可使用灯诱、食诱、性诱剂等进行诱杀;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或夜蛾黑卵蜂等天敌灭卵;幼虫低龄阶段可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印棟素、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化学防治可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四唑虫酰胺等杀虫剂,抓住低龄幼虫窗口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 3. 强化防灾减灾。玉米生育期正是遭遇干旱、高温、强降雨、阴雨寡照、强风等气象灾罟的高发期。应及早谋划,科学制定预案,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强降雨。强降雨容易造成田间渍涝。如出现农田积水,抓紧组织排涝,土壤湿度饱和形成渍涝的地块要及时开挖沥水沟,尽量在2天内排除积水,降低植株渍害程度。渍涝解除后应及时进行中耕松土,加快土壤水分散失,促进根系恢复生长。强降雨容易造成土壤养分淋失,降雨排涝后应及时补充速效氮肥,也可适当喷施叶面肥,促进玉米及时恢复生长,减少对产量的影响。 大风。强降雨往往伴随强风,容易造成玉米植株倒伏。要根据倒伏时期和倒伏程度,因地因情施策。玉米小喇叭口期前遭遇大风,出现倒伏,可不采取措施,靠植株自我调节进行恢复。小喇叭口期后遭遇大风而出现的根部倒伏,应及时扶正,并浅培土,以促根下扎,增强抗倒伏能力,恢复叶片自然分布状态,降低产量损失。对于开花后穗上部茎折的地块,要及时割除茎折部分,改善玉米田通风透光条件,提高灌浆强度;对于穗下部茎折严重的地块,可及早收获,作为青贮饲料。 干旱。玉米不同生育期,抗旱能力不同,若出现严重干旱,均应及时灌溉。玉米苗期抗旱能力较强,适当干旱可以起到蹲苗的效果,促进根系下扎和基部节间粗壮,提高植株抗倒能力。大喇叭口到抽雄期如遇旱会造成“卡脖旱",导致雌雄穗发育不同步,严重影响授粉,应及时灌水。因干旱造成植株生育迟缓的,应随水适当补充速效氮肥。 高温热害和阴雨寡照。玉米开花授粉及灌浆阶段如遭遇高温热害,容易影响花粉活力,造成结实性差、花粒、秃尖等现象,影响玉米产量。高温发生前,可适当灌水,增加田间湿度,降低冠层温度,并采用无人机低空飞行,增加扰动辅助授粉。开花授粉及灌浆阶段如遭遇阴雨寡照,应及时喷施叶面肥,提高光合能力,增加有机物质运转。 倒伏。种植密度增大,可能增加倒伏的风险。高产田尤其要注意合理化控。群体较大、水肥充足、存在旺长风险的夏玉米可在6—10片展开叶期间进行化控,最佳化控时间为7—9片展开叶期,可选择矮壮素、乙烯利、胺鲜酯、胺鲜酯乙烯利、胺鲜酯甲哌鎿等化控剂,于晴朗无风的早晨或下午4点以后采用无人机或喷杆喷雾机均匀喷施玉米上部叶片。 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地块,要在6—8片叶展开期进行化控,若因天气原因未适时化控或化控效果不理想,二次化控不应晚于11叶展开期进行。应喷施均匀,不重喷不漏喷。药液要随用随配,浓度应遵照产品说明书使用,一般不与其他农药和化肥混合使用。 (四)适期减损收获,实现颗粒归仓 应坚持增收和减损两端发力,抓好玉米适期晚收和机收减损工作,实现颗粒归仓、丰收到手。 1. 适期收获。适期收获可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玉米成熟的标志是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变黄,基部叶片干枯,苞叶干枯呈黄白色而松散,籽粒脱水变硬乳线消失,微干缩凹陷,籽粒基部(胚下端)出现黑帽层,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普通地块应在10月1日—5日收获,高产地块和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地块应在10月10日——15日收获。 2. 机收减损。要强化机手培训,提高装备调试水平,提高收获效率和减少收获损失。适期收获应大面积连片推进、整村整镇推进、农机农艺联合推进,提高收获效率。同时还要提升应急收获能力,针对可能发生的强降雨、大风导致农田积水、作物因灾倒伏、机具供给局部紧张等紧急情况,制定农机防灾救灾应急预案,协调收获机械和就近匹配烘干用机需求,保障已收粮食安全入仓,减少产后损失。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