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迎战“七下八上” 筑牢地灾防线 |
||||
|
||||
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进入了全年最关键阶段。 随着雨带北抬,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进入雨季,南方地区仍面临强降雨和台风影响,地质灾害风险升高,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南北两条防线“作战”的严峻形势。 如何加强地质灾害防范,确保安全度汛?自然资源系统组织开展典型地质灾害案例复盘分析,查不足、补短板,总结成功避险经验,细化防御部署,坚决筑牢“七下八上”地质灾害防线。 “七下八上”地质灾害多发频发 气象上,“七下八上”一般是指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有时候“七下八上”的“在岗”时间延伸为7月中旬后半段到8月中旬前半段,大约一个月时间。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及东北地区降水明显增多,同时南方沿海地区易受台风、降雨和风暴潮影响,导致地质灾害呈高发、多发态势。 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对近十年来我国“七下八上”期间的地质灾害灾情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2024年“七下八上”期间(7月16日至8月15日),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2269起。从灾害类型来看,滑坡发生数量最多(6601起),占比超过50%,其次是崩塌和泥石流。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南地区发生数量最多,其次是西南地区。 据预测,今年“七下八上”期间,我国降雨呈“南北多、中间少”分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研判分析认为,西南地区东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前期持续降雨影响,久雨和局地暴雨叠加易引发浅表层滑坡、泥石流等,要加强防范降雨滞后型大型滑坡灾害;云南西部和西藏东南部斜坡岩土体结构破碎,叠加强降雨影响,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需加强防范高位滑坡链式灾害和中小河流链式灾害;北方地区进入主汛期,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要特别注意加强黄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防范,陕西、甘肃等省份部分地区旱涝急转条件下引发泥石流、滑坡等的风险大,需要提前做好防范;东部沿海省份进入台汛期,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需加强防范台风暴雨叠加前期降雨引发群发地质灾害的风险。 今年7月以来,受多期强降雨影响,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等地发生了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基础设施受损的山洪、冰湖溃决等灾害。这些灾害事件警示,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愈加严峻复杂的形势,必须保持高度警醒。 复盘分析典型地灾案例 7月21日,自然资源部召开全国“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调度部署视频会,来自四川、贵州、广东三省自然资源厅的代表复盘分析重大地质灾害事件,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为新形势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今年2月8日,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突发山体滑坡;5月22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发生山体滑坡。两起滑坡不同程度反映出当前地质灾害防范工作面对极端条件时的问题和短板。对此,四川和贵州自然资源部门进行了深入复盘检视,全力以赴抓好“七下八上”地质灾害防范。 筠连“2·8”山体滑坡发生后,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开展了全省地灾隐患点和风险区更新调查、高陡斜坡山体裂缝专项排查,截至目前共排查点位9.7万处次,发现新增隐患点1619处,均已逐点落实防范处置措施。接下来,四川厅还将针对乌蒙山区的易滑易灾地层开展精细化专项调查。面对“七下八上”严峻防灾形势,四川厅将采取超常举措,通过强化协同联防联动,动态加密隐患排查,做实预警响应闭环管理,突出抓好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防范等,全力确保安全度汛。四川厅提出,把避险转移作为“关键一招”,必要时提级响应、扩面转移。同时,推进泥石流“沟长制”试点工作,用好泥石流沟实景三维建模与成灾风险动态评估试点成果,着力提升泥石流风险精准、精细、精确防控能力。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深刻汲取大方县极端强降雨引发滑坡的教训,对于有人员居住的软质岩顺向坡,提级为隐患点管理,进一步强化风险区管控。“七下八上”期间,贵州厅将充分考虑极端天气条件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升隐患风险判别的准确性;盯紧已有台账隐患和风险斜坡,夯实“点面双控”;强化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提早锁定各类未纳入隐患点或风险斜坡台账的高风险区域,竭力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并迅速作出防范处置。同时,贵州厅将与气象部门密切配合、联动会商,持续开展区域强降雨风险研判,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和调度;坚决落实“三个紧急撤离”,遇极端强降雨时扩大临灾避险撤离范围。 在查漏洞、补短板的同时,本次会议还对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防治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 据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分析,上半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48.1%、27%和56.5%。随着各地不断完善防灾体系、扎实落实各项防灾措施,上半年共有244起地质灾害实现成功预报避险,累计避免了2400多人可能因灾伤亡。其中,广东省防灾经验做法取得良好成效,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各地借鉴。 入汛以来,广东省先后经历11轮强降水过程和2个台风登陆影响。特别是进入“龙舟水”时期后,受台风“蝴蝶”与南海季风云系叠加影响,广东省西部地区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降水,多地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集中显现,防御形势异常严峻复杂。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通过划定重点防御区、强化预警预报、落实管控闭环,着力破解“风险在哪里”“何时转”“谁来转”“怎么转”的问题,推动部门联合防灾,成功避险5起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104人。值得一提的是,6月15日凌晨4时许,茂名市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委会联二村发生山体滑坡。由于预警及时,基层群测群防员责任心强、业务过硬、巡查到位,地方政府组织群众转移迅速,25户57人成功避险,为全省提供了地质灾害成功避险示范。 当前,广东已进入后汛期,仍面临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威胁。广东省厅表示,将充分借鉴“龙舟水”期间地质灾害防御经验,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健全群测群防体系,优化防御区成果,扎实做好后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全力迎战汛期“大考” “七下八上”已至,地质灾害防御迎来“大考”。 在全国“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调度部署视频会上,自然资源部对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要求,要求相关地区、部门和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深入分析、提前研判、细化部署,全力以赴抓实抓细“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各项工作。 在加强督促指导和技术支撑方面,自然资源部要求层层压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以及各行业各部门防灾责任、各单位各岗位工作责任,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强化闭环管理。灾害易发区的市县增派驻守技术力量,组织驻县包乡专业技术队伍、乡镇村组干部和群测群防员等力量做好“三查”、监测预警和情况核实等,同时根据雨情水情变化加密分析研判频次、加大转移避险力度。 自然资源部提醒,各地要对重要交通干线、重大水库库区、工矿场区、在建工地工区、临时工棚和施工道路等重点区域,县城、重点集镇、学校、医院、敬老院、农家院等人口密集区,临坡临崖临沟临水等重要地段,以及网红打卡地、热点旅游目的地的山区道路沿线、旅游景区景点等,督促指导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严防“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针对极端强降雨,各地要紧盯强降雨落区重叠区、旱涝急转区域和易发生短时局地强降雨的区域,提前转移临坡临崖临沟临水区、泥石流堆积区等重点部位的人员,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同时,针对夜间防灾薄弱时段,要采取相应措施,动员基层干部群众加强夜间巡查。 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方面,各地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会商,深入研判雨情灾情险情发展形势,及时发布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完善直达基层一线防灾责任人和受威胁人员的临灾预警“叫醒”“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到村到户到人。关键时刻果断转移受威胁群众,切实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在风险解除前坚决避免擅自回流。同时,既要坚决防止发生群死群伤,也要有效避免零星伤亡,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直面汛期“大考”,自然资源部要求,有关负责同志、防灾责任人和技术支撑专家要立即动起来、沉下去,真正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扛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的政治责任和防灾减灾的工作责任,严防“群死群伤”和“小灾大害”,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来源:自然资源部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