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在汶上”教育品牌,坚定不移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
||||
|
||||
近年来,汶上县教体局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锚定“教育强县”目标定位,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心任务,大力实施“强教兴县”五年赶超行动,坚定不移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由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向优化教师队伍、规范教育管理、提升教育内涵、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方向发展,打造“学在汶上”教育品牌,让全县青少年有学上、上好学。 汶上县地处鲁中低山丘陵与鲁西平原交接地带,乡镇多且学校布局分散。汶上县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出台了《汶上县“强教兴县”五年赶超行动计划(2022—2026年)》《汶上县教育资源整合(2022—2025年)等6个三年行动计划》《汶上县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指导性文件。 高质量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缩小县域学校办学条件差距。一是优化学校布局。针对城区学校分布不均、不协调的状况,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重新规划设置了城区中小学布局。二是科学划分学区。努力扩大优质学校的学区半径,全县所有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部实行就近入学,小升初全部实现划片招生。开展强校扩优行动,以城区学校为总校,建立5个教育集团、10个教育联盟,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承载力和辐射力。三是强化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校舍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县近3年新建校舍9.7万平方米,改扩建校舍6万平方米。投入9000万元用于更新学校实验仪器、课桌椅、图书、音体美器材等,实现全县中小学仪器装备总量和质量基本达标。四是拓展合作办学内涵路径。加强与首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合作交流,与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跟岗学习、交流培训。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一是建立教师补充机制。针对全县学校教师缺员和结构不佳等问题,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人才回引、校园招聘等方式进行补充。二是加强校长教师交流。深入推进“县管校聘”,依据《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的实施意见》,精准核算编制、核定岗位,实现了教师流动制度化。三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三名工程”,组建29个名师工作室,培养中都名师150人,济宁市杏坛名师和特级教师40人,齐鲁名师、名班主任和名校长6人,山东省特级教师3人,正高级教师4人,全国新时代中小学学科领军教师示范性培训培养对象1人。四是持续深化继续教育。建立了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每年足额拨付专项教师培训经费,近3年来,共推荐7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学习,组织13.16万人次参加了县本级专项培训和研讨活动,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保证每名教师每年参培时间不少于72学时。 努力提高学校办学软实力。一是全面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全县义务教育在校学生86246人,其中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3013人,占比3.49%,达到了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控制在5%以内的市定目标。二是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实现全覆盖。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建立了“校外辅导机构星级评定”制度。三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儒乡靓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创新校园文化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树立了良好的校风学风。四是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小学“筑基”、初中“崛起”、高中“创优”三大工程,构建一体化发展体系,育人效能明显提升。五是推动学校特色办学。广泛开展阳光一小时体育活动和足球进校园活动,对1226间教室的照明进行升级改造,完成教室照明提升第三期工程,为近视防控工作提供可靠保障。六是努力控制学生流失。建立中小学生巩固率目标责任制,坚持依法“控辍”、管理“控辍”、教改“控辍”的总体思路,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控辍”保学工作,努力将中小学巩固率一直保持在省定标准以上。七是守牢校园安全底线。优化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投入资金350万元,新建70处心理辅导室和1处县级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实现了心理辅导室全覆盖。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