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科院来汶开展“送教助研”服务活动 |
||||
|
||||
为推动新课标落地实施,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发挥骨干教师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11月29日至30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初中学段各学科教研员和78名省市送课教师莅临汶上县开展“送教助研志愿服务”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 29日上午,启动仪式在主会场汶上县第一实验中学举行。省教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薄存旭,省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主任张伟忠,市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吴昭洪,市教科院初中部主任王瑞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李红,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崔兆刚,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县教育保障服务中心主任刘庆涛出席活动。启动仪式由市教科院副院长翟新和主持。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李红代表县委、县政府致辞,向与会领导、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勉励参会教师珍惜学习机会,认真观摩借鉴专家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集名家之长内化为自身能力,促进专业发展,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省教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薄存旭,济宁市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吴昭洪做了重要讲话。薄院长在讲话中指出,本次“送教助研”活动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全省骨干教师队伍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通过实地指导和现场交流,聚焦“扶弱、扶强、扶特”三项主旨,提高全省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促进我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教科院吴院长要求,本次送课助研活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和教师专业发展,围绕大单元和教学评一体化深入开展研究探讨,为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指明方向,希望参会教师要认真观课,精心提炼,结合教学实践,立足新课标,聚焦大单元,构建新课堂。 送课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特点,通过基于真实情境的大任务统领课堂,精心组织课堂流程,围绕学习主题形成层层推进的任务链,结合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为广大师生呈现了一堂堂激扬生命、生成丰富的精品好课。 课堂展示后,各学科组织了面对面交流研讨活动。送课教师就单元整体教学出发,从教、学、评、思等角度阐释了设计意图、教学思路和教学反思。听课教师带着思考和问题与送教教师进行深入探讨,交流感悟,畅谈收获。省、市教研员及兼职教研员从学习资源整合、学科大概念提炼、情境任务设计,课堂结构优化等角度做了深度分析和客观点评,为新课标走深走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和范式。 此次“送教助研志愿服务”活动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汶上县教育和体育局承办,也是我县历年来承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教研活动。共涉及初中学段13个学科,分别在县第一实验中学、县第二实验中学、县第三实验中学、建华实验中学、县第五实验中学五所学校同步进行。全市初中骨干教师5500余人次现场观摩学习,全市22000余名教师借助“学在汶上”智慧教育云平台,同步线上观摩学习。 本次送教助研活动为我市初中学科教师提供了观摩学习、研讨交流的机会,搭建了与专家名师沟通交流的桥梁,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必将推动我市初中学科教师找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点,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促进济宁教育高质量发展。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认真反思,精心提炼,探索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路径,实现课堂提质增效,为打造“济宁好课”,擦亮“孔孟之乡”教育品牌,实现乡村教育振兴贡献新的力量。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