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情教育】南旺枢纽运行机理 |
||||
|
||||
在这里,我们着重了解老人白英是如何围绕“引”“蓄”“分”“排”四大环节帮助宋礼解决这些问题,使京杭大运河由年度部分时间段通航提升到全年通航的。 第一步(引水)称引汶济运,引的是大汶河的水。大汶河在汶上的最北端是一条东西向的河流,水量十分丰沛。说到这,看过刚才的剖面图,大家可能会疑问既然南旺是整个运河的至高点,那水又是怎么过来的呢?那是因为虽然南旺是运河的制高点,但是大汶河的地理位置又比南旺高出十多米。 在大汶河流经的地区里,有一个村庄叫戴村,距离南旺是38公里,是大汶河流经地区离南旺比较近的地方,筑坝拦水就选择在此。而且此地基础条件好,地基较稳,有利于筑坝。 这条弯弯曲曲的河道就是小汶河,我们可以看到河道非常蜿蜒曲折,大汶河的水就是通过这条河来到南旺分水口的。大家一定疑惑为什么不挖一条直行的水渠,反而开挖一条迂回曲折的河道?其实这正是古代人民的智慧体现。从戴村坝到南旺分水口虽然直线距离仅有38千米,但是落差却达到了13米,短距离内落差越大,对河床造成的冲击也就越大,危险系数也就越高。所议宋礼在开挖小汶河时,通过开凿河弯,增加河道长度,降低河水流速,减少了水流对运河堤岸的冲击,达到了既要引水又要护堤护田的目的。正所谓“三弯抵一闸”,古人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分水)其实也就是如何科学用水,大汶河的水经小汶河,流至南旺的石驳岸而后,就进入了京杭运河。起初根据自然地势水流比例是南多北少,后来随着分水口二闸的建立(也就是南边的柳林闸和北边的十里闸),通过控制分水二闸的闸门可以有效调节南北分水比例。然而也正是这一举动使南北水流的比例得到更好的控制,使往来船只能够顺利、安全通航。 (蓄水)由于受季节降水分布不均的影响,在不同的季节里大汶河的水也是有枯有赢,夏秋多冬春少。为了解决冬春水少的问题,宋礼和白英运用南旺周围得三大自然湖泊进行蓄水。就是前方看到是正是南旺湖、蜀山湖和马踏湖的三大蓄水湖,也叫水柜。当丰水季节来临,大汶河的水量大时通过斗门(小汶河与湖泊之间的闸)将水泄入湖泊储存起来,待枯水时备用。 (排水)指的就是当运河水量不足时,将已存好的水通过连接运河的闸门排入运河。这样一来,通过水柜的蓄泄,在枯水季节里运河也可以有水通航了,从而保证了运河的畅通无阻。(这就是为什么来到南旺的船只要等齐二百多艘船才能开闸放船,最大限度减少开闸的时间,为的就是节约用水、高效利用。) 而且为了保证三大水柜的正常存储量,对三个蓄水湖也进行着科学有效的维护。三湖管理,百分之八十精力用于蜀山湖。在分水口前,小汶河水去蜀山湖有三个通道,汶上一带的泉水,全部注入此湖。这个湖的水量水位至关重要,冬季蓄水情况随时向上报告,是决定南旺通航的最重要指标。还有小汶河连接马踏湖西岸的徐建口斗门。这个斗门采用相间隔的两道闸板,并且在闸门的西侧,还开挖了长达1000米的引水渠。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使汶河水、泉水在到湖的过程中沉淀泥沙、澄清水质的,有效的防止了蓄水湖因泥沙逐渐淤浅的问题。 南旺分水工程评价:以上就是“引”“蓄”“分”“排”的具体工程了,而且我也只是给大家讲述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和运行机理,试想在当时的环境和科学基础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又谈何容易,南旺枢纽工程可以说是凝聚了古代官民的匠心和智慧,充分的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创新精神。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