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齐鲁晚报》刊发汶上县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 |
||||
|
||||
昔日塌陷地 变身高标准农田 在塌陷地治理上,济宁采取多种治理模式,加速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被自然资源部评为“全国10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今年以来,全市已完成40个项目、规模4.2万亩的塌陷地治理,预计年内将完成4.5万亩以上,稳沉和历史遗留塌陷地治理率都将达到90%以上。 一望无际的农田里,翠绿的小麦苗从土里钻了出来,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在汶上县义桥片区采煤塌陷地治理现场,数千亩的复垦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平坦的农田、绿意盎然的农作物,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这里曾是塌陷地。 “原来这里全都塌陷,坑洼不平,根本种不了地,灌溉也不方便。”汶上县驻驾圈村支部书记展长江说,现在都整好了,田间道路更通畅了,不仅田地达到了高标准农田,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 汶上县义桥片区采煤塌陷地治理于2012年开始立项实施,推行“政府+企业+群众”三方联合管理模式。治理类型为农业复垦模式,项目区包括义桥镇沈营村、驻驾圈村、义桥东村、义桥中村、孙汪村、东芦庄村、西芦庄村、西孙吾村等8个治理项目。总投资5388.19万元,治理规模6171.16亩。 “治理项目实施前,因采煤沉陷,土地高低不平,人均耕地逐年减少,道路路面坑洼不平,交通不便,群众抱怨环境脏乱差。”汶上县塌陷地治理部部长何敬伟介绍,通过采煤塌陷地治理后,土地平整,配套设施齐全,农民增产增收,田间道路修整后,路面平整,交通方便,便于机耕和大型农业设备的使用,提高了效率。 在义桥片区治理现场,每一块塌陷地治理项目,都张贴了项目简介,明确了治理范围、项目规模、建设内容以及土地复垦率等。“根据采煤塌陷地现状、类型、分布及环境状况,通过削高填洼、土地平整、配套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建设等措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恢复耕地,耕地恢复率达到100%,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何敬伟介绍。 边采边治 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在汶上县郭楼镇王坝口村等四村采煤塌陷地治理现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看到,推土机正在进行推土作业。“从塌陷到治理,中间会有一个间隔期,因为要等到塌陷区稳沉。”汶上县郭楼镇王坝口管区书记李利介绍,通过削高填洼、平整土地等措施,剥离熟土层,恢复农业耕种。 汶上县郭楼镇王坝口村等四村采煤塌陷地位于阳城煤矿片区,属于中度塌陷区,涉及张坝口村、阳城坝南村、林庙村、王坝口村4个行政村,占地670多亩,投资总额811.03万元。 “采煤塌陷区环境脏乱差,道路坑洼不平,土地高低起伏,一到雨季,积水严重,旱季无法灌溉,农作物大幅减产或绝产。”汶上县郭楼镇南坝村村民王昊说,通过采煤塌陷地治理,土地路面平整,田间生产得到明显改善。昔日的塌陷地变成了良田,这益于当地实施的采煤塌陷地复垦工程。采煤塌陷地复垦不仅促进了当地可持续发展,更让附近村民们得到了实惠。 今年以来,汶上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照“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科学治理”的原则,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推进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截至目前,汶上县累计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18个,面积16249.5亩,恢复耕地率达100%。 “通过采煤塌陷地治理,增加了耕地面积,提升了塌陷区内水土保持能力,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汶上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崔兆刚表示,下一步,围绕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全力全速推进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自然资源力量。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