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秋播期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意见 |
||||
|
||||
小麦是我县主要的夏粮作物,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的改变,小麦病虫害逐年加重。由于小麦、玉米连年秸秆还田,土壤中病虫源数量积累多,除了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麦蚜、麦红蜘蛛等一些常发病虫危害外,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以及地下害虫、麦田恶性杂草有加重发生的态势,对小麦生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为此,开展秋播小麦病虫防控,以合理布局抗病品种、优化农业防控措施为基础,以小麦秋播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为重点,是做好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的基础与关键。 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一)农业防治 1、合理品种区域布局,积极推广抗耐病品种。选用丰产性好,抗、耐病良种济麦22、良星99、山农20、太农198等抗逆性强的品种,搭配种植济麦44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 2、精细整地,减少病虫源基数。秋播期深耕翻土壤25公分以上,精耕细作,既能机械杀伤15-30%的越冬害虫基数,也能充分腐熟秸秆,减少土壤中土传病菌,每2-3年深翻一次;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病菌积累。 3、加强健身栽培,适墒适期适量播种。合理配方施肥,重施农家肥,增强小麦抗逆性;推广宽幅精播及播后镇压和及时灌溉等健身栽培措施,力争一播全苗、壮苗,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 4、适期晚播,减少秋苗发病机率。播种过早会增加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的秋苗感病机会。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逐年加重,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可减少病菌侵染机率,对发病较重的地块可在10月中下旬播种。 (二)科学用药 1、土壤处理 地下害虫密度大的地块,播种期可用农药处理土壤,每亩用0.08%噻虫嗪颗粒剂40-50公斤或50%的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0.5-1千克兑水稀释后拌细沙土50千克,结合底肥撒垡头,然后耕靶入土,可防治小麦地下害虫、吸浆虫。 2、种子包衣 全面实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减轻苗期病虫危害。百公斤种子可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00毫升或32%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00毫升、48%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00毫升进行包衣或50%的辛硫磷乳油与20%的三唑酮1比1混配按种子量的0.3%拌种,既防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又可防治金针虫等地下虫害,还能压低小麦蚜虫、条锈病、赤霉病等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发生基数,延缓、减轻小麦苗期病虫发生危害程度,有效减少生长期用药次数。 3、化学除草 冬前除草防治适期一般年份在11月中下旬。用药时选择晴暖、无风天气,平均气温不低于8℃。要严格掌握安全用量,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不漏喷,更不能重喷,以免对作物造成药害。 对以荠菜、播娘蒿、婆婆纳、猪殃殃等阔叶类杂草为主的麦田,每亩可选用45.9%双氟·滴辛脂悬浮剂30-35克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0毫升或20%双氟·氟氯酯(锐超麦)5g+专用助剂15ml,对水30公斤均匀喷雾。 对以野燕麦、雀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每亩可选用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彪虎)3g 或15%炔草酯(麦极)可湿性粉剂20-3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对以节节麦为主的麦田,每亩可选用3%甲基二磺隆 (世玛)油悬浮剂 25-30毫升或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12.5g对水30公斤均匀喷雾。 施药方式:整建制麦田主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新型施药机械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达到农药减量控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农药利用率。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