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严重且较快的一种玉米病害。我县玉米连年种植,土壤菌源量大,7、8月高温高湿是诱发玉米褐斑病流行的主要原因。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和茎秆,叶片与叶鞘相连处易染病。顶部叶片的尖端先发生,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易密集成行,小病斑融合成大病斑,严重时叶片上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叶片的病斑处呈干枯状,已上升为玉米生长中后期重要病害,严重制约了玉米安全生产。据县植保站近期大田普查,褐斑病症状在感病品种田已开始显现,一般发病田块平均病株率1.7%,发病株平均单株病叶率为10%;近期阴雨天气较多,气温较高,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各种叶斑病的发生。各乡镇务必发动群众积极自查,对发病较重的田块应立即喷药防治。
防治方法:
1、未发病地块,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对水均匀喷雾,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2、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800-1000倍液或43%戊唑醇、30%己唑醇、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500-2000倍液均匀喷雾。
喷药5-7天1次,连喷2~3次,喷后6小时内遇雨补喷。为同时除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和促进玉米增产,可混合杀虫剂、营养调节剂一起喷施,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
防治指标:百株累计卵量40-50头
防治措施:卵孵化盛期,每亩用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10克或25%辛·氰乳油5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