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
||||
|
||||
为期四天的小学科学德育实施高端备课系列研讨活动在美丽的滨州市举行,会议集课例展评、研讨交流、专家讲座于一体,短短几天,受益匪浅。 一、古代对德育教育的要求 倾听了卢巍主任的讲座,由衷的佩服卢主任才识渊博、博古通今。她在报告中追溯了《大学》中关于道德的论述。《大学》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修身,修身就是使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中的这段话也说明我们的先贤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德育为先几乎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由此可见早在古代对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二、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中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据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正确的人生观。现在较多的学生把学习的目的放在了简单的学习目标上,如为了考试,为了考出好成绩,为了考上大学,为了考取第一名等。甚至少数青少年学习目的中功利思想、拜金思想十分严重。 2、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据许多教师反映,当代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怕苦怕累思想较重,合作意识不强,集体意识,盲目追星但对历史伟人、人民英雄却知之甚少。 3、缺乏高尚的情操修养。生活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公共财产不珍惜,在课桌上和墙上胡写乱画,有少数青少年追求低级趣味的东西,迷恋网吧,学会抽烟,乱交朋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暴力犯罪有加重的趋势。由于网络游戏影响,出现了暴力犯罪加剧的现象。 基于以上问题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小学教育属于童蒙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养正”,即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与正确的行为,这就需要以各科教学为载体,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养正”教育,从而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科学教育工作者,我认为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世界眼光,更要培养成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认识: 1、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教学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在学生的实验中,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在观察课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面对实验误差或失败教师要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等等。 2、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科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最后请每一组都进行展示,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德育教育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教育是教习惯,一个人有没有成就,决定因素往往就是有没有个好的习惯。科学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实践习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整理实验器材、注重废物利用、就地取材、尽可能采用造价低廉的器材等等。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的渗透。决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决不能不顾学科特点,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得不偿失。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还有许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不放过教学中的每一件“平凡小事”;更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让每一堂课都渗透出道德的清香。”让我们时刻铭记但丁的一句名言:“道德常常能弥补智能的缺陷,而智能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德育教学任重而道远,愿我们携手同行!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