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与快乐同在 学习与思考并存 |
||||
|
||||
为期三天的济宁市小学科学研讨会在美丽的微山湖畔--微山实验小学举行。会议包括全国、省市级课堂教学展示课五节,教学经验介绍,教学研讨互动交流以及市教科院许主任的精彩课例点评几大环节,现将与会的所学所思分享如下: 一、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本次活动有幸观摩了临沂市第二实验小学颜世萍老师的《认识水》一课。颜老师是山东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本课例是她代表山东省参加杭州举办第四届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活动提供的一节展示课。市教科院许凤英主任对本课做了深入的剖析与点评。会后又多次观摩本节课,感悟如下: 1、充满爱的课堂 颜老师用满满的爱构筑了生机盎然的和谐课堂。她上课的话语就像拉家常一样,和蔼、质朴而又十分严谨!她对待异地的三年级小学生就像对待朝夕相处的老朋友一样,真诚、平实而又充满关爱!她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语言慢慢的,和蔼的娓娓道来,思路清晰。慢也是一种艺术,在传递信息上,老师的声音不在高低、语言文字不在多少,在于语言本身是否准确并且有力量。一上课颜老师就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颜世萍”,很简单,让一个学生读,她就喊“到”。这样是给学生一个信息和寓意,这个老师的名字叫“颜世萍”;颜老师说:你连我的大名都知道了,我们在一起合作上一节课,共同学习,问学生怎么样,学生说:“可以”。(一声“可以”带来的信息,就是这个时候给颜老师还没那么近),颜老师想进一步拉近学生的距离跟进说:仅仅是可以吗?学生说:很好!(这样传递的信息是一种心向,认为颜老师态度是积极的、亲切的、和蔼的,说明学生还愿意和颜老师上一节课),颜老师的这一小小的举动,就感受到一位老教师,在言行之间,对学生情的灌输、意的渲染就非常到位。 2、有深度的课堂: 大家对水的认识太熟悉了,司空见惯。作为三年级的学生,难道不知道水吗?他们在生活谁也离不开水,处处见到水,在参观旅游时还经常玩耍水,对水是很熟悉的。还要拿一节课还得动用五种感觉器官来认识水。浅了(关于水的常见表观性状)人人皆知,深了(关于水的微观构成和变化本质)无法言表,能“认”出个什么花来呢?但看到颜老师不慌不忙、气定神闲的状态又报有一丝的希望。颜老师的课堂就像科学考察站,让人心生好奇又倍感亲切!她像科考队的领队兼指挥,儒雅、从容而又果敢和睿智!先引导学生对于感觉器官进行排序。利用外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时候,是有严格的顺序,就是一看、二闻、三尝、四摸、五听。(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作为起始年级是非常有必要的)接着放手让学生借助这些感觉器官按顺序去认识水是什么样的。认识的结果以实验报告单的形式进行展示。每个小组都得到展示的机会。找出意见一致的有哪些方面,存在异议的有哪几项。对存在异议的三项又提供了一组对比材料进行二次观察。对比材料只是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加深对于感觉器官来认识物体的这样一个过程。整个课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实枪”做科学。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同学们组内团结合作、组间友好竞争,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接踵发现、一个又一个新点子的应运而生、同学们深度交流、耐心倾听、多角度质疑、积极献言献策,分析与讨论,课堂上学生都不曾流露出丝毫的倦怠,都兴致勃勃、意犹未尽。 3、真实愉悦的课堂: 颜老师用高超的教育艺术点燃了儿童观察水、认识水、质疑水、探究水的激情!当我们粗暴地认为水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能流动的透明液体的时候,颜老师的学生们听到了满瓶水的寂静、半瓶水的风吼、水从高处流落杯中的撞击声!他们尝到了水有一丁点甜味、嗅到了水有点潮乎乎的气味、捻到了水有一点点黏黏的!他们触摸到了秋末冬初水那丝丝的凉意、湿湿的感觉、粘在衣服上擦拭不掉的附着!他们感觉到了伸手入水时柔软而有点阻挡的力量!他们发现少量的水能透明、多量的水就会半透明的事实(在有图案的托盘中注入薄薄的一层水能看清楚图案。注水多了,图案就模糊了)!他们让高处落下来的水滴入水中时不迸溅,而滴到托盘上就会四处迸溅!他们甚至思考,为什么水总是避高就低的流走,而风总是避低趋高地吹去?!他们用眼睛、用鼻子、用舌头、用耳朵、用肌肤,用与生俱来的观察工具,饶有兴趣的观察着面前自己以为再熟悉不过的水,其中竟然还藏有这么多的秘密!感受他的研究对象,尽管这个水都曾经都尝到过,但是他仔细一品尝的时候,又有新的发现,这种发现未必是真实的。但是在他看来他是实话实说的。也就是说同样对一杯水的感受在不同情境下,他品味到了是不一样的滋味。但是我们所使用的数据是大多数人的感受与认识信息。颜老师第二次在让学生观察时,学生倍加的认真和仔细。态度也更加的科学严谨。找出的数据也更接近事实。学生乐淘淘地沉浸在一个个新发现的喜悦中,他们还浑然地投入到对他人不同发现的验证中,饥渴难耐的探究欲望、发散而深入的问题思考、亟不可待的成果共享,让他们忘记了自己身处课堂应有纪律约束,忘记了这里有数百位老师在注视自己一言一行的会场! 每次观看完这节课,我都久久不能释怀。感佩颜老师爱生如子的人格魅力,听许主任讲颜老师上完展示课以后,又给班里剩下的那部分孩子补上了这节课。试想,有多少上公开课的老师能做到这一点?更感佩颜老师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颜老师虽然是年过半百的人,但仍然勇挑重担,多次站在全国展示课的舞台上,相信颜老师的这种精神会鼓舞很多的年轻人。这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一位老教师说的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由此,对《认识水》一课最深的感触是“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二、教学难点巧突破 青年骨干展风采 “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是小学科学五大主题内容之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小学生受认知水平发展的限制,宏观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难度较大。针对这一现象,市教科院许主任于2015年 11月5日——6日在鱼台县实验小学开展了济宁市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教学研讨会。为了便于老师们更加深入的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本次活动安排了张养亮老师的《静止和运动》(2016年省优质课一等奖)、李霞老师的《四季更替》以及邹城市苗兴旺主任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和交流,感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瓶颈: 1、教学设计尊重教材 以纲为本 熟悉青岛版教材的老师都知道,青岛版的教材以模块形式呈现,插图较多,语言文字特别少,没有现成的知识点。这就对执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不认真研读教材,根本就无从下手,更别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了。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尊重教材。特级老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 其次是要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重视教参 教参,即《教师教学用书》,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如果说读课本,是与作者对话,那么读教参就是与编者对话。与作者对话是基础,与编者对话是提升,与学生对话是目的,缺一不可。只有认真研读教参才能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以《四季更替》一课为例。本课教学流程设计:1.四季带来哪些变化 2.猜四季变化的原因 3.讲解地球公转 4.模拟公转,探究原因5.二十四节气知识。李霞老师没有对教材的教学环节做任何改动,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如此高难度的一节课教师能够驾轻就熟,这得益于对教材的深度把握。先引领学生明确温度的变化是造成四季风光不同的原因,通过猜想、推理直射、斜射是温度变化的原因,进而引出地球的公转造成了直射、斜射,公转造成直射、斜射的根本原因是地轴的倾斜。在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难点得到了有效突破:1、直射、斜射引起的温度变化:借助台灯发出的热量,让学生亲身感知直射、斜射的温度变化2、地球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先借助视频资源了解地球的公转,然后以游戏形式让两名学生简单模仿地球的公转,进而借助实验器材模拟地球公转。找到所标注地点的季节3、如何区分春季、秋季:先让学生试说,因为有了前面模拟地球公转的基础,学生能够比较明确的说出:太阳的直射点由北半球向赤道慢慢移动,北半球的气温逐渐降低,由炎热的夏季变成凉爽的秋季。太阳的直射点由南半球向赤道慢慢移动,北半球的气温逐渐升高,由寒冷的冬季变成温暖的春季。 然后再次借助视频引领学生直观感知直射点的变化。4、明确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地轴的倾斜:运用反证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到如果地轴不倾斜,就不会引起四季变化。 由此可见,只有教师以纲文本,深度把握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上起课来才能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2、精心选择有结构性的材料 兰·本达教授认为,材料就意味着科学概念。教师利用课堂上的材料可以演示出科学现象,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可以观察到科学现象,而科学现象背后则隐藏着科学原理。所以科学课堂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有结构的材料”来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探求规律。 肖斌老师为了让学生感知大气压力的大小,给学生准备了两个大吸盘,先猜测几个人能够拉开,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逐步增加拉的人数,进而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及两辆汽车拉洗盘的实验。学生有了亲身参与的基础,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王雅敏老师给学生提供了饮料瓶,瓶口套上气球,让学生思考如何能够吹大气球,学生说出可以在瓶盖上钻个小孔,还可以剪掉瓶底......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在学生的眼里灵动化了。 3、重视实际观测指导 月相、星空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单纯讲解比较抽象,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布置学生进行实际观测,并及时跟踪指导。 以《月相的变化》为例,可以提前发放观察记录表,把任务明确布置给学生,并结合记录表做如何观测、如何记录、如何画月相的前期指导。为了让学生能坚持观测,第二天一早就到班级中向学生询问月相观测情况,然后对照学生的月相图进行指导。以后每天早上或上课前总要询问一下,即进行指导,又进行提醒。用这种方式激励学生希望学生坚持观察一个月,并能在观测中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这样感性基础上的月相规律更易于让学生理解。同样星空的变化也可用这种方式进行,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做事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4、充分运用模拟实验 为了更好的再现问题情景,使抽象的道理显性化,我们的科学课堂很多时候需要进行模拟实验。 《静止和运动》一课:1、模拟运动:小鸟飞到了大树上,白云在流动,小男孩手里的气球飞走了。小鸟、白云、气球相对于大树、太阳、小男孩来说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小鸟、白云、气球运动了。2、模拟两辆小车的运动:通过两辆小车运动同样快,一快一慢,逆向行驶三种情况揭示参照物可以灵活选择,运动的物体也可以作为参照物。《太阳家族》选用了工具箱中八大行星模型,根据数据表中行星赤道直径的大小先确认这八个模型分别是什么行星。然后依据与太阳的距离大体排出顺序。《月相变化》选择了一半黑一半白足球做月球模型,让每个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和记录......有了这些模拟实验,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更直观的瞬间感受。 5、精心选择、制作适切的视频、动画资源 众所周知,单位时间内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语言描述无法相比的。借助视频,学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天体教学必须依靠生动形象的视频资料。这是毋容置疑的。 在教学《日食和月食》一课中,可以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实验结束汇报后,播放课件《月食的形成》,进一步让学生增加对日食和月食形成原因的理解。借助地球公转的视频可以明确地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地轴指向。2013年全国优质课《太阳家族》一课中胡海涛借助视频为学生创设了虚拟的空间,将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星际物质等天体依次介绍给学生,仿佛让学生置身于浩瀚的宇宙,形象直观的认识了太阳系的组成,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课本以外的知识,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由此可见借助视频资源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寓教于乐,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研讨交流拓思路 思维碰撞见火花 会议安排了两次研讨交流活动。交流过程中老师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多数老师对执教的课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也有一些老师把自己教学中的困惑抛出寻求大家的意见,还有的老师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与大家分享......观点不一致时,大家“唇枪舌战”,互不相让,你一言我一语,或用教学实例说明,或上台给大家展示,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整个交流活动民主热烈,大家在研讨交流中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成长。 相信我市科学老师会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将所学所思用于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谱写小学科学教育新篇章。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