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备课要充分
在大学里,练习备课和讲课的次数很少,老师也没有系统、明确地讲,老师应该如何备课,所以,在开学之初,对如何备课这个问题,缺乏明确的把握,因而我备的教案出现了以下的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太笼统,教学的目标不明确,老师上课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这一堂课要完成哪几个目标,那你好像一个人在路上匆匆忙忙到走,但却不知道自己去那里,如果老师都不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目标,那学生就更不知道自己要掌握哪些内容了。现在我备课时,目标都逐渐明确,上课时方向清晰明了了。
2、学情要了解
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阶段走上来,还处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中。刚上课时,因为对学生不了解,导致讲的过深过快,不仅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透彻,教师也很吃力。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比如:(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学情掌握好后,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进程,提出问题,课堂效果好了,学生也学的轻松。
3、上课要精彩
上大学时,总以为上课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日后必定会成为一个好老师,但现在的我,深刻地理解了上课的不易。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 通过 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4、课下要反思
教学是经验的不断积累,这经验从哪里来,其中重要的一点事勤于反思。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靠我以前积累的一些常识教学,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因此我多和老教师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平和课堂效率,真正的实现”教学有法二无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