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就是与生命交流,因为书中的文字内蕴着生命的律动; 读一个人,就要与心灵对话,因为平实的话语包含着朴实的感动。
初读刘光华老师,没有感人肺腑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我们依然会有一种感动,为那份平实中的温暖,那份平淡中的坚守,那份平和中的智慧,更为他那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爱。 刘光华老师是汶上一中高二年级一名英语老师,承担着高二35班的班主任工作。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刘老师一直奉行“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信条,他鼓励学生“打开心窗、甩掉烦恼、拿出自信、挑战自我”。刘老师非常细心,他总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让他的班级管理工作游刃有余。
2014年10月,一个周日的傍晚,刘老师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教室,因为学情考试刚刚结束,部分同学因为成绩起伏较大,情绪不稳定,特别是班长成绩下滑加大,刘老师正准备找他聊聊。这时,同学们都已到齐,唯独不见班长的身影。根据刘老师对班长的了解,他是绝对不会无故旷课的。难道……,一丝担忧涌上了刘老师的心头。在与保卫科及同学们沟通后,刘老师及时与班长家人取得联系,反馈回来的信息都表明孩子离家出走了!刘老师第一时间向领导做了汇报! 作为孩子的班主任,刘老师经受着深深地担忧和揪心。孩子才不过16岁,身上没带多余钱款,又从未出过远门,他能走到哪里去呢? 夜已深,天渐凉,秋风无情的肆虐。刘老师和孩子的父母推着电单车,拿着借来的手电筒,在全城范围内通宵达旦四处寻找。饿了,啃一口面包,渴了,喝一口凉水。每一条街道,每一道小巷,每一所宾馆,甚至每一个网吧(虽然他明明知道孩子不会去),都被他们找了一遍。
天已放亮,孩子仍无消息,孩子的父母实在是不忍心,硬是把面容消瘦,眼圈微黑的刘老师送回了学校。虽然身体疲惫不堪,内心无比煎熬,刘老师还是坚持完成了第二天工作。正准备去继续寻找的时候,班长突然推开了办公室的门!“老师!”话音刚落,孩子的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刘老师跨步上前,一把抱住孩子,没有责备,没有抱怨,有的只是和风细雨般的关爱:“回来就好!回来就好!”那一刻,所有的痛楚、所有的担忧、所有的疲惫,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事后得知,虽然孩子平时少言寡语,但在老家却是整个家族的骄傲,这让他心理负担很重!初中阶段,他就曾有过一次出走经历。进入高中后,他学习更加刻苦,自尊心更强,对成绩很敏感。针对这种情况,刘老师一方面积极与家长沟通,千方百计给孩子减压。另一方面,刘老师积极联系《齐鲁晚报》心理热线专家,从专业角度帮助孩子答疑解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努力,孩子不仅成绩有了长足进步,而且性格变得开朗、乐观,班级工作更是做得有声有色! 十六年的岁月里,刘光华老师默默付出,赢得了无数家长和学生的心。对刘老师而言,这种职业的幸福感足以温暖他的一生! 再读刘光华老师,让人不禁想起马克思•范梅兰的那个经典描述:“教师最好的角色,就是对父母的替代。”而刘老师的实践不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