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中考命题培训研讨会总结 |
||||
|
||||
2017年5月5日~7日,我有幸远赴烟台龙口参加了全省第一次中考命题培训研讨会。带着近五年命制试题的经验和困惑,一次参与中考命题的经历和感受,满怀对中考命题培训无比的憧憬和喜悦,认真聆听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辛涛教授的《学生核心素养与中考改革》,深入学习了安徽省教科院专家吴儒敏老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研究》,使我对地理学科试题的命制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与思考。 一、试题的构成要素。 立意:能力结构多维交织、知识结构点散神聚,立足应用综合考查学科专业认知能力。 情境:追求新颖,建模式呈现图文信息、着力表现知识间的关联。 设问:紧扣主题,结构化设计,多角度、有层次。 作答:多通道分析、多条件变换、多层次开放。 二、素养立意试题框架 试题编制的首要着力点:情境。 米歇尔:效度是在最大的不相同的情境下的一致性程度。 通过创设“新情境”,体现高质量公平。 考生通过理解、建构并简化情境,体现素养。 三、素养立意试题的编制策略 (一)学术情境试题的目标定位与编制策略 1.创设隐含问题、适度复杂、淡化学科痕迹的真实情境,考查学生识别问题的能力; 2.设计融入情境、梯度合理、遵循学科逻辑的问题链,重在考查学生问题阐释的能力; 3.配置紧扣问题、 跨学科、适度超前的跨界知识,重在考查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 4.呈现支持建构、供给及时、多元互补的信息链, 重在考查学生运用证据的能力。 (二)情境创设的具体思路 1.拓宽素材来源渠道,不局限于学科渠道; 2.材料加工注重“鲜活”,淡化“专业”痕迹; 3.信息给予注重“支持性”,避免学科专家想当然。 (三)问题设计的具体做法 1.目标指向主旨素养的关键表现; 2.设问具体明确,有限定给支持; 3.表述顺应情境,梯度契合信息; 4.结构保持完整逻辑和思维线索。 (四)命题者看地理学习 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心理过程 , 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感知新材料, 形成地理表象→理解新材料, 形成地理概念→以概念为基础, 形成地理规律性的认识→对新知识的巩固, 形成技能技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 分析、解释、阐明地理问题。 (五)核心概念 人地关系:人和自然的和谐、环境变化、景观、发展、风险;地域系统:空间、时间、尺度、区域和地方、全球化。——蔡运龙 位置、分布、地方、区域、尺度、 地理过程、空间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地 关系。——袁孝亭 (六)支持地理教育的有力论据 1.位置是生活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尤其如此。聚焦于空间分异的地理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非常实际和有用的视角。 2.地理是一门以位置和区域知识为基础的学科。对相互联系的世界中独特环境和条件的欣赏,能够加深我们对人类多样性的理解。 3.地理既关心地方和全球的人类活动,也关心不同空间尺度人类活动的相互联系。 4.地理关注特定地方和位置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注带有较强地理维度的议题,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源供应、迁移、土地利用、城市化、贫困和身份认同等。地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并且鼓励就这些议题展开“和谐的”研究。 5.地理帮助人们批判性地思考当地和全球的可持续生活,并思考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地理并非仅仅是学习大量的事实和概念,地理关注格局和过程,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不断变化的星球。 (七)信息链配置 由于真实情境相对复杂,因此试题编制的关键点之一是优化信息呈现方式和合理控制信息量。 信息呈现方式多样,既包括文字材料,也包括图表材料,可使卷面更加活泼、美观,增加测评的亲和力,提高学生作答的兴趣。同时使某些方面偏强的学生不会太讨巧,某些方面偏弱的学生有机会弥补其薄弱环节。 试题的信息量控制合理,尽可能减少无效信息,以免过多影响试题的难度。试题取材于科技文献,表述要向中学生的水平转换,确保层次清晰,语句明确,简明易懂,不存在歧义之处。 问题设计的限定明确,在学生易疏忽的地方,设置提示语等加以说明。如可采取分步给信息的方式,便于学生在回答每小题时能直接获得关键信息,而不是开始就把所有信息一并呈现;否则就很难说考查的是信息检索能力,还是运用证据的能力。 (八)知识体建构 1.素养立意试题一般需要通过概念诠释等方式提供知识支持,引导学生会读、会理解、会应用。 2.试题的知识内容体现知识的交叉和学科综合,旨在考查学生建立核心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对事象的整体性认识。 3.从认知角度看,不考查学生的记忆,强调考查学生在复杂背景下获取新知和建构能力。 4.试题情境与课本内容表面上没有关联,但答题时需要的知识却存在课本中。新的知识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 (九)试卷评价标准 规范性:不要有低级错误,如南海诸岛丢失。 科学性:无科学性错误。 一致性:不能丢纲弃标。 适切性: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学科性:不能没有学科特色。 政策性:不能偏离招生政策。 导向性:不能助长应试教育。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