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与抗旱气象知识 |
||||
|
||||
一、什么是天气、气候与气象? 1、天气,从古至今有三种说法: (1)天有“阴、阳、风、雨、晦、明”或 “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一天内各时刻六气的配合与变化,称为天气。 (2)古书《黄帝内经、素问》中写道:“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即天空的云气称为天气。 (3)某时刻或一定时段内风、云、雨、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综合状况叫做天气;也有把影响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大气现象和状态,例如阴、晴、冷、暖、干、湿等作为天气。现在我们平常说的天气,即第(3)种说法的天气。 2、气候:有两种含义。 (1)我国古代以5日为一侯,3侯为一气(即节气)一年中有24(节)气,72侯。各气各侯都有其自然特征,其合称即是气候。 (2)指某地区的平均天气状况及其变化特征,它受制于因地理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及地理条件而异的辐射因子和大气环流因子。鉴于气候的变动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30年记录为得出气候特征的最短年限。 3、气象。 大气现象的统称就是气象,其中除冷热、燥湿、流动等现象由温度、湿度、风等要素直接 表现外,还可归纳为凝结现象、降水现象、光学现象、电学、声学现象等。 凝结现象包括云、雾、露、霜等。 降水现象包括雨:雪、苞、冰针、霰等。 光学现象包括虹、晕、华、峨嵋宝光、星 光闪烁、海市蜃楼等。 电学现象包括闪电、极光、天电等。 声学现象包括雷声、风声等。 有时几种大气现象综合出现或相继出现,代表一定的天气特征,称为天气现象。 二、天气预报中的日界及时间用语: l、日界: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是以零点为其日界,但气象观测及天气预报则是以北京时间20时为日界。20时前为当天,例如预报5日有大雨,意思是说4日20时至5日20时这段时间有大雨;又如预报今天晚上有中雨,是指今天20时至明早8时内有中雨。 2、时间用语(北京时间): 白天:8时一20时 夜间:20时一8时 上午:8时一12时 下午:14时一18时 早晨:5时一8时 中午:12时一14时 傍晚:18时一20时 半夜:22时一3时 上半夜:20时一24时下半夜:0时一5时 3、天气过程日期: 降雨天气过程是指产生降雨的天气变化过程,一般以三天为准。例如预报7—9日有中雨, 即7、8、9日中至少有一天为中雨;预报5日前后有雷阵雨,即4、5、6日中至少有一天为雷阵雨,5日的可能性最大。 降温天气过程。是指冷空气影响本地的时间,往往只预报开始影响的日期,也可跨2—3天。 (未完待续)
三、气温: 气温,是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光直接照射、地面有绿色植物,并在离地面1.5 米左右处所测得的空气温度,通常用摄氏度(C)为单位。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在2、8、14、20时4次测得之气温相加后,除以4而得到之值。 日最高气温:一日(20时一20时)内所测得气温之最高值,一般在下午15时前后出现。 日最低气温:一日内所测得气温之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早晨6时前后。 四、雨 从天而降的雨,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各有特色。那随风飘荡,徐徐下落的是毛毛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时大时小的是间断雨;起止突然,电光闪闪,势如倾盆的是雷阵雨;连绵不断,霏霏不停的是连阴雨;雨声猛烈、天空模糊一片,落到地面溅起几寸高的则是暴雨。 降落在地面上雨水的多少,是以雨量大小来衡量的。雨量是假定雨水降落在不渗透、不漏失、不蒸发、不损耗的地面上积水深(高)度。气象台、站则以雨量器(计)测定,并以毫米(mm)为单位。若以一平方米的水平面接到自然降雨1毫米。其重量是1公斤。 降雨强度,一般是以24小时(20时~20时或08时~08时)内的降雨量多少划定: 1、零星小雨:雨点细小,或只飘点,打不湿干地,24小时降雨量:夏半年在1毫米以下,冬半年在0.2毫米以下。 2、小雨:降雨能打湿地面,但不流水,24小时降雨量为0.1~9.9mm。 3、阵雨(雷阵雨):降雨时大时小,起止均较突然,雨滴较大,24小时降雨量不超过15毫米;阵雨时若伴有雷电出现,则为雷阵雨。 4、中雨:雨滴在屋顶上沙沙有声,屋檐短时流水,凹地可积水,24小时降雨量为10~24.9毫米。 5、大雨:落雨如倾盆,屋檐流水,落地四溅,平地起水,24小时降雨量为25~49.9毫米。 6、暴雨:泛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中国气象上规定:1小时内雨量为16毫米以上;6小时内雨量为26~34.9毫米;12小时内雨量为35~69.9毫米;24小时内雨量为50~99.9毫米。出现雨势倾盆,短时内造成洼地积水,径流陡增,河水猛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易造成山洪爆发,冲断河堤、淹没农田、房屋,给工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7、大暴雨:12小时雨量为70~140毫米或24小时雨量为lOO~200毫米。给工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比暴雨更大。 8、特大暴雨:1小时雨量在140毫米以上,或24小时雨量在200毫米以上。一旦有特大暴雨出现将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9、暴洪:来势迅猛,短时间内陡涨的洪水。一般当在较小面积上有特大暴雨出现时造成。有时系各支流的洪峰同时汇集,或上游河冰开融、下游流水壅塞使江河泛滥所致。水库垮坝往往也可造成爆洪。由于出现很突然,水势凶涌,流速急,流量大,往往事先难以预料,从而不及预防,致使某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五、天气晴阴状况 将天空划成10等分面积,全天按平均云量(主要是低云和中云)的多少而确定晴、阴等。 l、晴天:天空云量低于2成,大部份时间均能看到阳光和月光。 2、阴天:天空中云量在8成以上,大部参时间不能看到阳光和月光。 3、多云:天空中云量在2—8成。阳光和月光时隐时现。 4、晴天间多云:天空以晴为主,间或有多云出现。 5、多云间晴:天空以多云为主,间或有晴天出现。 6、晴转阴:天空先以晴为主,其后云量逐渐增多到8成以上,甚至布满全天。表示天气由好转坏。 7、阴转晴:天空先以阴为主,其后云量逐渐减少到2成以下。表示天气由坏转好。 六、风 空气的水平流动而产生风,用风的流速米/秒、公里/小时表示风速的大小,日常气象预报上经常使用风力等级表示风的强度,分为13级。 0级(无风):风速为0,炊烟直上,树叶不动。 1级(软风):风速O·3一l·5米/秒或1—5公里/时,相当于人的慢步速度,烟随风倒,这时烟能表示风向。 2级(轻风):风速 动,大树枝弯下来,迎风步行困难。1.6—3.3米/秒或6一11公里/时,相当于人步行速度,人脸感觉有风,树叶有微响。 3级(微风):风速为3.4—5.4米/秒或】2—19公里/时,相当于人跑步速度,树叶及微枝摇动不息,旌旗展开。 4级(和风):风速5.5—7.9米/秒或20 —28公里/时,相当于自行车速度,风能吹起地面纸张和灰尘,树小枝摇动。 5级(劲风):风速8一lO.7米/秒或29一38公里/时,相当于汽车一般速度。小树摇摆,水面有小波。 6级(强风):风速10.8—13.8米/秒或39—49公里/时,相当于汽车中速行驶。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举伞有困难。 7级(疾风):风速13.9一17.1米/秒或50—6l公里/时,相当于火车行驶速度。全树摇动,迎风步行困难。 8级(大风):风速17.2—20.7米/秒或62—74公里/时,相当于轿车中速行驶。可折毁树枝,人步行阻力大。 9级(烈风):风速20.8—24.4米/秒或75—88公里/时,相当于轿车中高速行驶。烟囱、屋顶可受到损坏,小屋遭破坏。 10级(狂风):风速24.5—28.4米/秒或89—102公里/时,相当于轿车高速行驶。可拔起树根、摧毁房屋。 11级(暴风):风速28.5—32.6米/秒或103一117公里/时以上,陆地少见,一般建筑将有重大损坏。 12级(飓风):速度达32.7—36.9米/秒或8公里/时以上,陆地极少出现,摧毁力极 大,造成灾害甚为严重。 七、洪涝与干旱: l、洪涝:指日(08—08时,20时一20时)降雨量达100毫米以上,或连续三日总降雨量达150毫米以上即为该地出现洪涝。若一个地区、或一个县,有四分之一的地域出现洪涝则为区域性洪涝; 涝害:由于长期阴雨或暴雨,或洪水暴涨,江河横溢,使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大量积水造成的灾害。 中国大部地区都有洪涝或涝害发生。长江流域和黄河、海河中下游地区多为夏涝与秋涝, 危害最重。 2、干旱:指作物生长期内由于较长时间少雨或缺雨,土壤中水分消耗殆尽,作物发生凋萎或枯死的现象。 干旱没有严格的标准,一般把降雨量少于该地多年平均值30%以上者称为干旱。有时则把蒸发量大于同期降雨量的情况亦称干旱。 干旱的程度决定于前期降水量、干旱持续天数、空气温度和湿度、风力、地下水位等等。 中国的干旱以出现季节而言,则有春旱、夏旱(亦称伏旱)、秋旱和冬旱。春旱以黄河流域或其以北地域最为常见;西北和长江上游也有出现;夏旱多在长江中下游和四川东部,在梅雨过后最常发生;秋旱在华中、华北和华南许多地区发生;华南南部冬旱也时有发生。有时一个地区干旱持续很久,或春旱、夏旱相联,或冬早、春旱相联,甚至三旱相联。这种联旱造成的灾害最重。
八、寒潮:由于西伯利亚、蒙古等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造成天气变坏,气温急剧下降。因为寒冷气流来势猛,时间急,好像潮水一般,故人们称为寒潮。 国家气象部门规定必须同时达到以下两条标准方为寒潮: (1)由于冷空气影响,最低气温必须下降到5℃以下。 (2)一天的日平均气温必须下降IO~C以上;或连续2天降温12℃以上。 以上标准全国从1988年起统一执行。
九、气候异常。 指气候起伏变化出现明显反常,即历史上少见的气候反常现象。 世界气象组织近年提出两条特别标准: 一是与多年平均值之差超过标准两倍以上; 二是出现的机率为25年以上一遇。 以上两条只要达到其中一条即为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导致人类及动植物不适应,甚至危及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生存。造成气候异常分为“自然”与“人为”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洋洋流、平流层臭氧浓度、火山喷发等;人为因素包括:燃烧的二氧化碳、滥伐森林、大气污染、过度放牧等。
十、人工影响天气 根据人们的意愿,用人工方法改变天气发展过程的措施。正在试验研究中的项目有:人工催化降雨、人工抑雹、人工消雾、人工消云、人工防霜;其中在干旱严重的地区施行人工催化降雨较为普遍,一是用“三七”高炮将装有碘化银的炮弹射向雷雨云层中,以增加降雨量,一是用飞机将干冰撒向面积较大、较厚的降雨云层内,以增加降雨量。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