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山东汶上:养殖废弃物成为滋养沃土“营养源” |
||||
|
||||
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汶上街道,曾经臭味熏天的鸡粪、堆积如山的废弃菌棒等畜禽粪便、生产废料,正经历着一场蜕变“重生”。 当地创新引入膜堆肥发酵技术,让养鸡场每日“产出”的烦恼,变成了田间地头的“香饽饽”,成功打通一条绿色种养循环的崭新路径,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路笃文和王青,是汶上街道莲花湖村的养鸡户,两家共有2万多只鸡。面对每天产出的2吨多鸡粪,两人一开始采取传统堆肥的方式,通过制作肥料,零售零卖还能小赚一笔。但随着规模扩大加之销路的不稳定性,鸡粪处理成了大问题。 “地方不够用,销量也不稳定,而且味道特别大。”说起处理难题,路笃文一肚子苦水。 由于产量不大,没有办法和化肥厂进行合作,而且传统堆肥周期长,时间慢,长时间存放容易滋生病菌,污染环境,一时间怎么处理成了养鸡场的头号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汶上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开展走访调研,把目光投向辖区龙头企业华苑智慧农业示范园区。 据了解,华苑智慧农业示范园区是汶上街道招引的乡村振兴合伙人企业之一,整个园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拥有日光温室大棚、连栋拱棚等各式大棚120余栋,主要种植瓜果蔬菜,是汶上县目前面积最大的大棚种植园区。“如果双方可以合作,那么不仅问题可以解决,也能实现双赢局面。”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郑海军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华苑智慧农业示范园区。 在街道推动下,园区引进PO薄膜覆盖发酵技术,制定了“鸡粪+废弃菌棒”原料搭配方案,将污染源成功转化为滋养沃土的“营养源”。 “薄膜覆盖发酵技术操作简单、成本很低,20天内就能完成发酵。”技术员郭兰振指着覆有PO农用大棚膜的发酵槽告诉记者,这种厚度0.08-0.12mm的白色薄膜,在阳光下形成天然“温室效应”,使堆体温度快速升至60℃以上,膜面凝结的水珠可形成内部水循环,两侧可开闭的通风口则精准调控氧气浓度,为好氧微生物创造黄金代谢环境。 据了解,在55℃以上持续高温灭菌与密闭发酵的双重作用下,不仅大肠菌群等病原体灭活率超99%,更使有机质转化率提升至60%以上。 在现场,工作人员掀开膜布一角,蒸腾的热气中飘散着泥土的微酸气息,全无传统堆肥的刺鼻臭味。 “鸡粪20元每吨,菌棒废渣40元每吨,薄膜使用的是退役下来的,每亩可节省150元的化肥成本,养鸡户每月还可得到2000元以上的收益,这还不算使用有机肥后增产及改善土质的隐形成本。”郑海军一笔一笔的算着种养结合带来的收益变化。 目前,汶上街道这一变废为宝的实践,直接服务于本地农业生产,产出的高品质有机肥,正源源不断地就近施用于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及果然好乡村旅游合作社等种植主体的田间地头。这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现代农业循环理念,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在田间地头创造了“金山银山”,推动了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来源:中国环境APP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