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滕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做优农业龙头企业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汶上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全县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家,包括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小麦加工企业3家,利生面业、恒盛面业和兴隆面业,合计营业收入约5亿元;芦花鸡保育、养殖企业2家,金秋农牧、熙乐经典,山东金秋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山东省农业行业领军企业”;食品类企业4家,锦都食品、同丰食品、玉粮食品、金秋食品,规模与水平逐年提升;木材加工企业2家,冠豪木业、鲁豪木业;种业企业4家,中都种业、农祥种业、农之友种业及山东登丰种业有限公司;纺织类企业1家,汶上如意技术纺织有限公司;农业专业批发市场1家,中农批(汶上)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年交易额约16亿余元;剩余企业均为农林牧渔生产类企业。
一是开展助企攀登工作,壮大龙头企业队伍。汶上县聚焦“补链”“延链”“强链”,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强化要素保障,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用地、资金等堵点、卡点问题,助推企业攀登进阶、提档升级。同时,强化科技赋能企业,助力农业企业提质增效,推动汶上县农业产业向科技化、现代化迈进。山东金秋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深入开展芦花鸡品种选育的科研工作。济宁金藤薯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建立长期稳定技术协作关系,企业与专家团队共同开展脱毒种苗繁育技术研究,解决了长期困扰甘薯产业发展的品种退化问题。
二是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全产业链格局。汶上县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格局。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整合零散土地资源,开展规模化粮食种植;利生集团汶上面业、恒盛面业、兴隆面业等粮食加工企业不断开发多元化粮食精深加工产品,如各类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以及不同种类面条,提升粮食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全县粮食加工能力的提升,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闭环。汶上芦花鸡形成了集保种选育、种鸡扩繁、饲养销售、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金秋农牧、熙乐经典龙头企业带动芦花鸡养殖合作社、各类养殖场户,开展汶上芦花鸡保种繁育工作;金秋食品等6家芦花鸡深加工企业不断研发深加工产品,先后开发了芦花鸡精品烧鸡、鲜烧鸡、白条鸡、卤蛋等系列产品30余个,注册汶水、东山、好秘书、蜀山、昙山等品牌,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此外,在甘薯、果蔬等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同样通过建设种植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展电商销售等方式,完善产业链条,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三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共享产业发展成果。龙头企业创新“院所+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完善“科研、繁育、收储、销售”全链条服务,带动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济宁金藤薯业科技有限公司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积极寻找与村集体、合作社、小农户的结合点,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优惠提供优质薯苗、免费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和吸纳就业、入股分红、捐款救助等措施,帮扶群众320人,服务群众人均年增收2600元,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通过产业带动模式,让农民共享了产业发展成果,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我县也存在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尤其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的问题。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仅有利生面业、金秋食品、锦都食品等少数企业具备精深加工能力,多数以生产性企业为主。整体上体量较小,分布较散,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企业之间的互补性不强,缺乏产业协同优势,对于农业全产业链的价值贡献率受到一定的局限。
下一步,全县将依托全县农业资源禀赋优势,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队伍,积极构完善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业产业集群,继续做好农产品品牌的宣传与推介工作,打响品牌、扩大销售,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龙头企业为引领、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以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全县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