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年工作总结
(一)重要农产品保障有力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全面实施小麦、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工程,夏粮单产489.68公斤/亩,总产34.60万吨,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均同比增长。“三秋”工作有序推进,截止到目前,全县秋粮已收69.40万亩,其中玉米已收54.24万亩。二是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推进大豆种业大县建设,汶上大豆繁种面积8.4万亩,主要制繁种品种郓豆1号、菏豆33、临豆10号,华豆系列等。三是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汶上县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通过市级验收,编制《2025年汶上县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正在汇总,成功承办全市高标准农田现场会,并作典型发言。
(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
一是落实运行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享受政策户和纳入系统的监测帮扶户,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县脱贫享受政策农户5167户10228人中未发现返贫问题。对防止返贫致贫风险预警信息4352条的走访核实,今年我县新识别监测对象15户29人,针对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型和发展需求,精准落实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健康帮扶、教育帮扶、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通过帮扶,新增稳定消除风险25户67人;两年以上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不含兜底保障户)已全部消除风险。今年我县未出现返贫致贫现象。二是衔接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及运营维护。2025年度争取各级财政衔接资金5154万元。共匹配实施12个项目,政策性帮扶项目4个、产业发展项目5个、农村小型基础设施项目3个。重点建设2025年度“汶上县‘薯香领航’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一处,涉及衔接资金3300万元。目前,“雨露计划”、“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2个项目已完成;7个项目按照各项目序时节点稳步推进;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4个项目中“乡村道路设施提升”、“乡村亮化提升”2个项目建设进展正常,分别完成施工量的95%、50%,预计在10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甘薯育种中心、乡村振兴农副产品加工车间进展略为滞后,预计在11月底前完工。
(三)乡村产业优势突出
一是强化企业培育,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以“准规上”食品为重点靶向发力,今年成功实现3家食品企业纳统,壮大了我县现代食品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上半年5个新上和技改项目已全部完工,新实施2个食品产业新上及技改项目:山东好趣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1.2万吨干脆面智能生产项目和山东鸿腾食品有限公司禽类屠宰精加工项目。二是聚焦产业协同,助力产业升级。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特色种养业、设施农业,加快实施中都街道中药材加工、康驿镇葡萄生态农庄、义桥镇厚土黄姜冷链集散中心等特色产业项目,“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抓手。聚焦“一县一主业”,壮大汶上芦花鸡特色产业,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为支点,以1000万元中央奖补资金为杠杆,撬动4339万元社会投资,加快补齐汶上芦花鸡精深加工短板,目前已完成首批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的建设内容。利用1400万元衔接乡村振兴资金,建设1.2万平方米的乡村振兴农副产品加工车间,该项目已经开工;向市乡村振兴指挥部争取41亩建设用地指标,支持食品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三是靶向招引龙头,注入产业发展动能。指导金秋农牧公司制作“汶水芦花鸡”品牌策划方案,开拓市场营销,实现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变。成功招引过10亿元食品企业1家(中粮润远农产品数智产业项目),规上食品企业达到8家,1-7月现代食品产业规上营收达到18.9亿元。
(四)样板打造成效明显
一是乡村振兴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印发《中共汶上县委、汶上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的实施意见》《2025年汶上县乡村振兴指挥部工作方案》,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指挥部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对照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实施挂图作战重点项目11个,项目总投资6.4亿元,2025年投资3.4亿元,争取土地指标44.78亩,位居全市前列。二是片区建设推进措施有力。重点推进南站街道“印象泉河”、康驿镇康西、郭楼镇“古韵小郕”、白石镇“石全石美”、苑庄镇“苑满穗丰”等5个市级示范片区创建,谋划项目37个,总投资4.67亿元,完成投资4.58亿元,占总进度98%。三是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通过村庄清洁行动“秋冬战役”“春季战役”,共清理“四大堆”3614吨,清理路域环境“四大堆”1250吨,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数量35000余次。组织开展10次问题大摸排活动,查看15个镇街255个村庄,共排查问题1465条,全部完成整改。2024年2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争取2025年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3个。
(五)改革创新走在前列
一是“三资”管理有序落实。印发《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组织各镇街加大问题排查整改和线索移交力度,截至目前排查问题153个,建立健全制度文件6个。组织农村集体“三资”精准清查,共清查集体资产22.8072亿元,摸底债务2.167亿元,清理登记入库集体资产信息20467条、资金总额20.9156亿元、集体资源信息2769条、合同2569份。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引培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1238家、家庭农场2178家,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家、种粮大户3224家。做强“汶农服”合作联盟,充分发挥南站、次邱两个农业服务中心示范带动作用,储备农事服务中心18个,推荐6家农服组织申报“济时雨”农服品牌。建设完善县乡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6.32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82.56%、居全市首位。三是宅改试点持续深化。开展农村春季建房巡查,县级开展建房巡查12次、各镇街巡查99次、村级巡查1148次,巡查发现问题32个,全部完成处置。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农业农村部发文表扬,并在全国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六)底线工作常抓不懈
一是绿色农业加速转型。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小麦“一喷三防”等项目,开展粮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落实水肥一体化12万亩,亩均施肥减少5公斤、肥料用量降低10%,实现化肥农药减量替代。推广使用加厚高强膜,推进废弃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管理,建立乡村废弃农膜回收站点,农膜回收率达到92%以上。开展县级监督抽查703批次,农产品合格率达98%。二是执法检查全面开展。截至目前,开展执法检查12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500余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和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0家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13件,处行政罚款45.821万元,已缴纳罚没款25.821万元,有效打击了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净化了农资市场环境,奠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二、2026年工作计划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障方面。
1、实施粮食产能提升。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建设好5处万亩方田、15处千亩方田、15处百亩方田,辐射带动全县粮食单产、总产稳步提高,粮食面积稳定1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14亿斤以上。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拟建设2026年5万亩高标准农田。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大豆种植收入保险政策。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主要开展主要粮食和畜禽育种攻关,促进小麦、玉米、大豆等重要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提高用水效率。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推广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快普及高端、智能、大型急需农机装备应用,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
(二)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
1、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县域统筹、镇域聚集、镇村联动发展。培育壮大芦花鸡、甘薯育苗、中药材、设施瓜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建设次邱镇为核心的汶上芦花鸡产业强镇、以汶上街道、康驿镇、郭仓镇、军屯乡、义桥镇等为核心的设施瓜果蔬菜示范基地、以中都街道为核心的中药材加工园区。引导军屯乡、白石镇、杨店镇建设现代果园,不断丰富我县的果篮子,乡村产业布局逐步向专而特方向发展。2、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着力点,完善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加工体系,推进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推动山东金秋农牧、济宁丰泽农业公司、济宁大粮农业、济宁金藤薯业公司等企业产业链升级。3、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招引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引导家庭农场、合作社在农产品基地建设冷藏保鲜设施,从源头加快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
(三)开展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方面。
1、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提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常态化监测排查,及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2、“薯香领航”集中推进区产业融合升级。完成甘薯育种中心、农副产品加工车间建设及运营。推动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从“建设阶段”向“运营增效阶段”转型,带动脱贫户、监测户增收。3、帮扶项目资产规范管理。健全运营管护机制,分类明确公益性资产管护责任、经营性资产运营主体,签订管护协议,确保资产持续发挥效益。全面摸清脱贫攻坚及衔接期项目资产底数,建立“底数清晰、权属明确、运营高效、监管到位”的资产管理体系。
(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方面。
1、巩固提升已建成片区成效。推动已建成的27个示范片区“提质增效”,谋划片区提档升级建设任务。实行月调度机制,每月实地督导片区建设进度。持续深化“五有”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强化人才队伍与资源保障。以27个片区党委为纽带,建立“片区联盟”机制,定期召开资源对接会,推动片区间产业互补、客源共享、品牌共建,推动全县乡村振兴片区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提质增效。2、推进乡村振兴指挥部挂图作战重点工程建设。围绕乡村建设、乡村产业、乡村治理等领域,谋划26年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分配到月,确保项目按照时间节点顺利推进。指挥部办公室每月开展实地核查,建立工程进度与质量“双预警”制度,对进度滞后或质量不合格的项目,第一时间约谈责任单位,限期整改。3、打好人居环境整治持久战。持续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三大行动”,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健全长效机制,推广“积分制”“红黑榜”等有效做法,将环境整治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
(五)深化农村改革方面。
1、加强部门合作,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组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度资产清查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各镇、村督导排查力度。2、围绕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国家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和国家制种大县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持续动力。3、稳妥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确保绝大数农户原有承包地总体顺延、继续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