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做强饭碗里的“芯”科技 |
|||
|
|||
种子,被誉为现代农业的“芯片”。走进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的宁波种业公园,“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12个大字矗立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水稻田里。这是浙江省首个以水稻、果蔬为主的种业公园,建有650亩水稻种业研创区和400亩的瓜菜种业研创区,为入驻公园的种业科技企业提供广阔的选育良种的空间,对宁波建立以种业为核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鄞州区税务局邱隘税务所干部李秀亚这几年没少进出种业公园。作为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税收管理员,自从该公司把水稻种业研创基地设在种业公园里,前来宣传讲解涉农助农税费优惠政策、辅导农户在手机上开具发票、倾听企业对税务工作的建议,成了她的日常工作。 姜山镇是“浙江稻作第一镇”,耕地面积达7.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占比近95%,是鄞州区面积的1/3。眼下正值春耕时节,种业公园迎来新一轮育种播种期。在籼粳杂交水稻领域深耕四十余年的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这里续写农业“芯片”技术春天的故事。 前不久,以宁波种业公园为核心,宁波种业、宁波市农科院等技术团队打造的鄞州区国家数字种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水稻)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应用基地,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数字种业入选项目。从育种、制种,到种植、推广应用良种,再到拓展产业链,宁波种业技术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成功破解籼粳杂交稻世界难题,研发的“甬优”系列优质稻种广泛种植于江、浙、沪、皖、黔、湘等17个省市,助力宁波实现籼粳杂交稻种年销售量全国第一。 “‘甬优’具备生长周期短、抗风险能力强、亩产效益高等特质,很多地方的亩产纪录都靠‘甬优’刷新了。”谈到公司“王牌”产品,宁波种业总经理王晓燕的语气里透着自豪。 宁波种业的发展其实并非一帆风顺。早在1982年,宁波种业就开始了“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的育种研发工作,历经17年,第一个“甬优”系列杂交粳稻组合“甬优1号”才培育成功。 “可能有些人觉得研究种子无非就是等作物一季成熟了,留下一部分当种子就好了。但实际上,要想培育出有良好特性的种子难度非常大。”在种业公园,研究员陈志新边走边查看实验稻子的生长情况,他介绍说,“甬优”的每一种稻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平均不会少于15年时间。 在几代宁波种业人的坚守下,从1999年研发出“甬优1号”,到如今拥有94个杂交水稻新组合和7个超级稻品种,宁波种业已累计带动各地农户增产60亿公斤,创造经济效益168亿元。 累累的科研硕果,离不开企业始终如一的坚守,也离不开税费政策蓄力添劲。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到研发人员的个人所得税汇算,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持续支持宁波种业研发创新。宁波种业财务负责人庄健说,去年宁波种业享受增值税减免187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929万元。 “税务干部主动上门辅导政策和申报流程,还帮助我们解决代开发票方面的问题。”庄健介绍,育种需要用到大量人力,公司吸纳周边村民临时就业,每年到了结账的关键时点,需要村民自己找税务机关代开发票。“农民朋友们种地是一把好手,但是税务方面确实不大熟悉。因为要收集几十份发票,早些时候我们很难一次性收齐。后来税务干部了解到情况,耐心教会农民们在宁波税务APP上代开电子发票,节省了我们不少精力。”庄健说。 每年春耕、秋收等农忙时节,李秀亚都会和同事们来到农民家,辅导作为“销售方”的农民在手机上完成发票代开,免去了农民上门办税的不便,也提高了企业收集发票的效率。“作为基层干部,帮助到纳税人缴费人是我的一份责任,也让我有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李秀亚说。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