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目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汶上县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采取系列措施,助推我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概况如下。
一、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提高利用水平
进一步挖掘、梳理我县非遗项目、传承人有关资料,建立非遗电子档案资料和非遗保护名录库。将我县全部非遗项目、传承人有关资料录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平台中,推动我县非遗保护工作走向“云端”,迈向“永久化”保存序列。截至目前,我县共有县级非遗项目116项,传承人70人;市级非遗项目24项,传承人18人;省级非遗项目4项,传承人3人。
二、开展非遗工坊评选与认定工作,助推非遗产业做大做强
积极开展第一、二批县级非遗工坊申报、评选与认定工作。推荐符合条件的县级非遗工坊参加省、市级非遗工坊申报与认定工作。助力、扶持非遗工坊做大做强,让非遗工坊产业化、工厂化、现代化。目前,我县已有县级非遗工坊10家,市级非遗工坊6家,2023年度各类非遗产品销售额达到约4200万元。
三、编排出版非遗书籍,提升理论水平。
2023年8月,联合县委宣传部正式编辑出版《中都历史文化丛书·中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选》一书,有效提升了我县非遗保护工作的整体理论化水平。
四、推动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探索非遗发展新路径。
积极探索打造山东省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中都寻遗”、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中都民俗馆,推动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探索非遗传承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五、常态化开展非遗“六进”活动,推动非遗传播与普及。
常态化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博物馆、非遗进景区、非遗进企业、非遗进机关“六进”活动,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活动普及、理论普及,增加群众对非遗认知和了解度,提升非遗在群众中的覆盖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度,营造关心、支持、了解非遗的社会浓厚氛围。
六、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助推非遗保护高质量发展。
一是“非遗+展销”,增加销售额度。结合我县重大文旅节庆活动、重点传统节假日,组织我县非遗工坊负责人和非遗传承人开展“提信心 促销费 拓市场”--非遗产品展示展销、“惠享文旅·乐在汶上”文创产品展示促销、“惠享文旅·乐在汶上”非遗产品展示展销等系列展销活动,促进各类非遗产品销售增收。
二是“非遗+展演”,提升项目知名度。充分利用“儒韵中都”文化旅游节、重大节假日等时机,发动和组织我县武术家协会开展非遗武术专场展演活动,提升非遗项目知名度。
三是“非遗+学校”,培养“后备军”。在汶上县第三实验小学、次邱镇中学等中小学校,开设非遗传习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开设戏曲学堂、泥塑实践体验课、邀请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非遗戏曲进校园等方式,进一步挖掘和培养非遗爱好者,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截至目前,共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00余场次,挖掘和培养非遗戏曲爱好者40人、泥塑爱好者20人、木雕爱好者30人,惠及学生4万人次。
四是“非遗+乡村”,建立观摩基地。充分利用庞楼村全市乡村振兴观摩点契机,在白石镇庞楼村建立非遗产品观摩基地。基地设有木雕、泥塑、汉服、剪纸、文创5类非遗和文创产品专门观摩室,供各级观摩组和基层群众实地观摩,极大促进了我县非遗产品知名度提升和传播。基地建立以来,共接待各级乡村振兴观摩团50余个,接待各类参观人员1万余人次。
五是“非遗+培训”,提高传承能力。定期、不定期组织我县非遗传承人进行集中培训。培训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起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内容。通过培训,有效提升了我县非遗传承人的综合素养。
六是“非遗+协会”,成立非遗研究保护机构。积极筹备、推动、协助岳王拳研文化研究会成立。截至目前,我县已有山东梆子保护传承中心、文圣拳研究协会、武术协会、岳王拳研究协会4家非遗保护协会(中心)机构。
七是“非遗+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充分利用直播带货、淘宝、京东等网络销售渠道,让非遗产品搭上“网络快车”。开设“非遗汶上”网上展示项目,实施优秀非遗作品网上展播工程。建立官方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账号矩阵,打响汶上非遗文化品牌,进一步拓宽我县非遗销售渠道。
汶上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