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品德高 中都好人束树桥 |
||||
|
||||
2022年4月20日晚上7点多钟,在山东省汶上县苑庄镇东演马村村民束树桥的家里充满了温暖、感恩和欢声笑语,居住在济宁的失主路瑞霞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特意委托女儿刘彦彦和亲家荣凤英,通过东演马村的亲戚李玉英,找到了拾金不昧的束树桥,并带着礼品专门到家中以表谢意。 (左村党支部书记束新星、中束树桥、右爱国拥军副会长孔亚军) 原来失主路瑞霞家是苑庄镇小秦村人,因到镇上办事时,在路上丢了包,等自己发现包丢了后,非常着急,可以说自己的全5部家产都在这个包里,她感到没有多大希望能够找回来了。束树桥,男,今年65岁,当天上午2点半左右,在经过演马小学东边阜前路100米处时,看到一个小背包,当时现场只有他一个人。束树桥捡起来后,感到里面有东西,就拉开拉链进行了查看,包里有手机一部、银行卡、社保卡、身份证和现金近两千元,看到这么多东西,束树桥又将东西原封不动地放回了包中,并为失主感到着急。因为上了年纪不会使用智能机,他就静静地等着失主的电话。大约半个小时左右,电话终于响了,束树桥赶紧接通了电话,并告诉了失主他所在的位址。在电话中他还隐隐听到对方有人说:“白搭,给不了你了”。束树桥在路边耐心地等着失主,几分钟后失主的女儿刘彦彦开着车,拉着失主刘彦彦的母亲路瑞霞和父亲刘树森,找到了束树桥。当时束树桥做事非常认真,深怕有人冒领,对包里的东西进行了一一核对,确认无误后才将背包归还给了失主。当时失主路瑞霞非常感动,主动拿出了200元现金给束树桥以示感谢,但被束树桥当场拒绝了。当束树桥把包还给她时,心里感到非常温暖,也非常感恩,因为急 于到镇上办事,就急匆匆忙忙地走了。 (失主:路瑞霞) 好村风带动好民风,好民风带动好家风。据了解,苑庄镇东演马村是武举束华堂的家乡,是汶上县具有光荣传统的参军村,1000余人的村庄先后走出100多位热血青年参军报国。束树桥也是一个光荣的军人家庭,妻子齐桂珍是山东省“拥军好妈妈”;大儿子束立波和儿媳沈广艳都是退役军人,在部队都立过功受过奖;二儿子束立辉仍然在部队服役,是某部现役军官干部,曾经驻扎在青藏高原,守卫着祖国的边疆,束立辉的妻子王珠珠被评为“济宁市最美好军嫂”。 (左束新星、中李玉英、右束本禹) 在东演马村党支部书记束新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李玉英老人的家中,年近70的李玉英老人对束树桥赞不绝口。据李玉英老人介绍,去年春节前她和老伴束本禹去城里走亲戚时,还拾到了一部价值7000多元的手机,归还给了失主。在李玉英老人家中,给她外甥女荣凤英通了电话,荣凤英对束树桥拾金不昧、传播正能量的精神给予一百个赞成,她还告诉我们,儿媳妇刘彦彦高兴地对她说:“妈,我们遇到了好心人,以后咱要是拾到东西,也要象束树桥大爷那样把东西还给人家”。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束树桥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仅帮助了他人,还带动了他人,影响了社会。山东省汶上县古称中都,今之汶上,素以“儒贤圣地、礼仪之邦”而闻名遐迩。公元前501年孔子初仕中都宰,也就是汶上的首任县长,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而汶上,也就成了儒家思想治国理政的“实验田”“发源地”。孔子上任后,行教化、劝农耕、制礼仪,百姓们安居乐业,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风气。后来孔子升职大司寇,离开汶上时,中都百姓万人空巷,依依不舍,含泪与孔子作别。留下了“圣人留履在中都,万世师表传美名”的故事。如今的汶上,民风淳厚、崇礼尚义、宽容谦让、诚实守信。家在汶水上,身为汶上人,我们倍感骄傲。 拾金不昧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更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标尺。我为汶上加油干,先贤美德要发扬。据了解,束树桥是一个热心肠的好人,街坊邻里间相互帮助,经常为邻居义务进行维修水管、电视机、电饭锅、开关等好人好事;老人拾金不昧的事也不止这一次,几年前,苑庄镇大秦村民的钱包里的现金和结婚证都是束树桥老人根据家庭地址给送到失主家的。束树桥老人谦逊地告诉我们,这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值得宣扬。正是社会上有无数个象束树桥这种“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人,才筑起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大厦,温暖着社会的每个角落。
来源:济宁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微信公众号 (赵中全 何敬锋 何西荣)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