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县农业农村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工作落实,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重点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是农林牧渔总产值及增加值。我县1-9月份农林牧渔总产值预计55.2亿元,增幅预计6%,预计居全市第7位;增加值预计33亿元,增幅预计6%,预计居全市第7位。二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最新数据,前两个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122元。三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及生产稳定度(播种面积)。我县夏粮面积70.28万亩,比上年69.77万亩增加0.5万亩,总产33.71万吨,比上年33.46万吨增加0.25万吨。预计秋粮面积80.8万亩,总产48.1万吨,比上年增加3万吨。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均比上年度增加。大豆面积16.2万亩,完成任务目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5.03万亩,完成任务目标。预计粮食稳定度满分。四是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完成率。2021年汶上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12.9万亩,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完成了县级验收工作;2022年汶上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7.5万亩,目前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已全部完成,都在陆续开工建设中,计划年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五是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及增长率。该指标数据以统计局数据为准,进行年度统计,无季度数据。年底预计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预计17%,增幅预计17.3%。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党建工作有实效。一是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发展党员年度计划,吸纳入党积极分子15名,确定发展对象10名,接收预备党员10名;二是以案示警,时刻绷紧廉洁从政这根弦。多次开展集体廉政谈话、廉政党课活动,同时,在重要节日前,召开专题会议,学习省、市、县纪委、监委通报的违反精神典型案件,进一步牢筑思想防线,自觉增强“免疫力”,严守纪律规矩,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三是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强化机关效能建设。深化“我来讲党课”活动,“心系党员、汶暖同行”集中走访慰问活动,以“抓学习、抓作风、抓队伍,促跨越”,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做到活动有记录、有影像资料。截止到2022年10月底组织农业农村系统党委22个党支部在“灯塔-党建在线”系统发布支部活动170余次,22个党支部活跃度全部100%;四是持续深化党支部建设规范提升。对照《济宁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中10个方面内容,重点检视组织设置、基本任务、工作机制、组织生活、班子建设、工作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列出问题清单,实行“动态清零”,推动党支部建设整体晋位升级;五是“第一议题”制度的落实执行到位,将“第一议题”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作为一项长期的、固定的学习模式,坚持党组成员领学,中层干部轮流讲课,坚持与各项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让“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在基层党支部的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底线工作有保障。一是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严格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全年粮食喜获丰收,小麦种植面积72万亩,平均亩产563公斤,总产40.54万吨,比上年增加0.43万吨。玉米平均亩产684.4公斤,总产43.05万吨,大豆平均亩产235.93公斤,总产3.82万吨。获评农业农村部农情基点优秀工作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荣获2022年度全国五星级农技推广机构。二是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2.9万亩,新增7.5万亩,年底完工。到2022年底,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将达到76.82万亩,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完成高标准农田十年(2021-2030)规划初稿编制,圆满完成2011-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排查整改工作,项目资金支付率排名全市前三。三是秸秆禁烧工作顺利完成。实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目标。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四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小麦“一喷三防”、玉米大豆“一防双减”等项目,实现化肥农药减量替代,推进废弃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管理,建立乡村废弃农膜回收站点,做到应收尽收。承接全国农技中心小麦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示范试验,筛选出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品种4余个,为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积极推动黄河流域及南四湖流域生态发展。五是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县脱贫享受政策农户6066户12257人中未发现返贫问题,监测帮扶对象46户139人帮扶成效明显。做好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管,2022年共投资1989万元,实施6个项目。扎实开展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回头看暨衔接资金项目规范提升活动,累计排查2016-2020年实施产业项目121个,注资债权类产业项目86个资金已全部收回,建设类产业项目35个均运营正常。六是农安县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加大农产品抽检力度,完善内业资料及现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功。
(三)乡村振兴有突破。一是片区建设亮点突出。汶上街道莲花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白石镇昙山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郭楼镇古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三个片区全部入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片区内村庄按照景区化标准打造,汶上街道莲花湖村、郭楼古城村、白石镇夏村建设成为省级美丽乡村。郭楼镇古城田园景区、白石昙山景区被评为3A级景区,昙山片区的北泉村入选山东省景区化村庄。乡村振兴的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振兴要素进一步集聚,片区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引领区、样板区。2022年重点深入推进汶上街道莲花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工作,功能分区为八里农庄乡村文旅示范区、北坡和水坡涯美丽乡村示范区、绿港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莲花湖湿地生态保护示范区、白莲藕+优质黄桃+草莓特色种植示范区等五大分区,绿港现代农业示范园一、二期项目投产运营,建设千亩优质黄桃基地、千亩白莲藕基地、千亩种薯基地、千亩果蔬基地、千亩农服基地,致力于把示范片区建设成为汶上县优质消费的“菜篮子”、休闲娱乐的“后花园”和都市农业的“新高地”。二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专班积极做好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工作,助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10月份新争取乡村振兴用地指标45亩,为推进明年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督促加快次邱镇芦花鸡精深加工、汶上街道绿港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苑庄镇花卉种业繁育基地项目3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多次召开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用地问题,为项目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项目建设中实地督导,现场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工作难题,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芦花鸡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项目总投资7300万元,提前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并将芦花鸡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项目列入市对县乡村振兴观摩项目。汶上街道绿港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采用“1+X”发展模式,其中,“1”为核心园区,“X”为辐射联农带农园区,核心区一期、二期项目已经投产运营,三期项目6个温室大棚主体已经完成建设任务,控制室正在施工。苑庄镇花卉种业繁育基地项目总投资5000多万元,智能连栋温室大棚与智能玻璃温室投产运行、6000平方米智能连栋温室大棚1栋正在建设,填补了济宁市花卉种业培繁的空白。三是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我县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涌现了芦花鸡、黑猪、甘薯、茶叶等特色产业,汶上芦花鸡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山东金秋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济宁安鑫养殖有限公司入围山东省畜产品科普基地名单。昙山以济宁祥河茶园为龙头,激活了片区特色产业发展,白石昙山片区培育了茶、果、花等多个产业和10余个农业品牌,形成了特色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四)深化改革有成效。一是农村活力显著增强。加快培育各类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73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26家、市级示范社39家),家庭农场达到1853家(其中省级示范场7家、市级示范场29家)。成立了汶上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攻坚专班,督导调度和统计上报各村居集体经济收入情况,截至10月底,全县348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其中119个村突破50万元、41个村突破100万元。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全县农村综合产权有序流转,起草了《汶上县加快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63.9237万亩,占全县家庭承包面积的79.57%,全县已完成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数量653宗,交易金额2986.3万元。二是宅改试点不断深化。制定《汶上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汶上县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等相关配套政策文件15个。聚焦“治用管”,盘活闲资产,累计盘活农村闲散土地4700余亩、闲置宅基地和住宅874宗,实现资源利用、多方共赢。运用市场化拓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路径,全县累计完成入市交易53宗,面积1221.42亩,实现入市总收入1.84亿元,居全市第1位,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金秋农牧等大项目落地提供了要素保障,促进了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完成19.99万宗宅基地信息调查,建设数据管理“一张图”,实现全县宅基地信息一图观全貌。创新推出“宅信贷”,累计授信146户2490万元,用信3户28万元,不断放活农村宅基地融资功能,让更多农户享受改革红利,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基本实现。三是社会化服务创新发展。参与制定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土地托管服务规范(GB/T34802-2017)、农机跨区作业服务规范(GB/T36209-2018)两项国家标准。济宁大粮“三双”模式服务获得省农业农村厅推广认可。社会化服务工作在“全国农服进万家系列活动”中作为代表参加座谈,相关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山东改革》推广。引进北大荒农服集团,与北大荒农服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北大荒集团+区域农服中心+农户”服务模式,在汶上建设一处2000亩的标准化农业生产服务基地和开展50万亩耕地以上的全程生产托管,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北大荒尖山农场已入驻汶上,在汶上街道建设1000亩标准化试验基地。
(五)乡村建设和治理有亮点。一是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制定《汶上县农村居民诚信积分评价办法》,确定95个试点村庄,积极推行“信用+”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真正形成美丽家园人人建的浓厚氛围。全面深化城乡环卫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垃圾分类工作扎实推行,2022年,新增汶上街道、南站街道、康驿镇、刘楼镇4个乡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95.33公里,已完工建设53.04公里。排查整治村容村貌问题2938个,实现“应改尽改”。清理整治围挡400余处,按照“见绿见净”的要求,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大整治,工作沿线达5700多米。结合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农村残垣断壁、荒芜庭院清理整治,累计拆除4600余排。不断提高美丽庭院覆盖率,累计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总数达19601户,创建率达到30%。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进。建设三个省级美丽示范村、14个市级示范村,累计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5个。古城村、莲花湖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二是美丽宜居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美丽宜居建设工作整体上在全市处于第一方阵,在全市美丽宜居乡村社区建设情况4月、6月、8月份的3次通报中,汶上县的排名均位居全市第一。郭楼镇美和佳苑二期、白石镇白石社区、郭仓镇北园社区二期、康驿镇康达社区二期、寅寺镇寅阳新城等已经全部完成了年度工程建设和回迁任务,并经市专班验收以后实现竣工销号。今年以来,全县共完成了42.9万平方米的安置区建设任务,实现了2354户群众顺利选房回迁。
(六)科技兴农有支撑。一是聚焦惠农政策落实。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完全成本保险、小麦良种统一供种和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等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为全县申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9584.3万元,补贴面积71.52万亩。小麦完全成本保险面积60.55万亩,承保率86.15%,玉米完全成本保险面积55.29万亩,承保率84.5%,大豆承保面积7.9万亩,承保率83.6%,为全县小麦、玉米、大豆等种植农户挽回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实施小麦良种统一供种服务,主推了济麦22、鲁原502、菏麦29、太麦198四个品种,对农户购买的种子提供种衣剂包衣、供种到村到户等服务,供种数量230万公斤。整合涉农资金687.27万元,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无人机飞防作业71.6万亩,整合涉农资金750万元,开展了玉米大豆病虫害统防统治飞防作业71.2万亩。二是围绕产业链、贯通培训链、强化服务链、创新人才链,开创“四链同构”农民教育模式,年内共计划共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377人。开展科技壮苗行动。先后印发《2022年汶上县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2022年全县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等技术意见,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3期,累计下乡指导30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明白纸2万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