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
|
||||
(2021年2月) 汶上古称中都,位于济宁市最北部,总面积889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3个街道、12个乡镇,以2020年12月30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总人口82.44万。汶上文化底蕴深厚,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儒家文化、佛教文化、运河文化交相辉映。公元前501年,孔子初仕中都宰,政绩卓著,为四方效仿;大运河南旺分水工程享有“北方都江堰”之美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汶上资源丰富,煤炭储量30亿吨,铁矿石储量近亿吨,花岗岩储量13亿立方米。汶上区位交通优越,京杭大运河、大汶河、小汶河、泉河穿越县境,日兰高速、董梁高速、鲁南高铁横贯东西,济徐高速、105国道纵贯南北。汶上产业基础坚实,拥有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省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省级化工园区,被授予中国休闲服装制造名城、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区。 近年来,我们紧跟省委市委步伐,紧扣省市工作节拍,聚焦“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从“八大战略布局”到“九大改革攻坚行动”,从“工作落实年”到“重点工作攻坚年”,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党员群众,果断应对挑战、主动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下行“双重”挑战,我们坚持“求突破、争进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县呈现出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经济运行企稳回升、民生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5.55亿元、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53亿元、增长3.5%,税收占比88.9%,居全市第1位。 一、坚持守初心、担使命,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按照“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周密、更细致、更扎实,决不允许秋冬季疫情反弹”的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不惜一切代价、不讲任何条件,周密部署,果断应对,全力打好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全县上下形成“一盘棋”。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实体化运作疫情防控指挥部,建立“指挥部统筹、挂图作战、党建+网格化”三项机制,强化建档立卡、信息摸排、随访登记、核酸检测全链条、闭环式管理,形成了统一指挥、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防护机制。群防群治织牢“防控网”。全县31名县级干部、600余名科级干部、1163名县直部门干部、4339名镇村干部始终站在疫情防控最前沿,按照“一切工作在网格”的要求,严格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措施,严把“重点人员、重点场所、村居社区”三道关口,筑牢抗疫坚强防线。党员干部冲在“第一线”。全县1558个基层党组织和3.4万余名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站在抗疫最前沿,当好群众主心骨,涌现出了一批敬业奉献、担当作为先进典型,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二、坚持强产业、稳企业,经济运行逆境突围。认真落实省委“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副担子一肩挑,两手抓、两手硬”的要求,迎头攻坚克难,科学精准施策,全县经济运行呈现全面恢复、稳步回升、逐渐向好态势。工业经济稳健复苏。坚持“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全力构建了纺织服装、装备制造、高端化工和新兴产业“3+1”产业体系。 三、坚持优环境、提品质,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坚持“八个必须”原则,落实“打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齐鲁样板”要求,把乡村振兴作为统筹城乡建设、实现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补短板、强弱项,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四、坚持抓创新、促改革,发展活力持续迸发。聚焦“九大改革攻坚行动”,纵深推进深化改革,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又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新承接改革试点1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0项。 五、坚持惠民生、暖民心,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坚持以全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比达到85.3%。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扎实推进“大干30天清零”“大干60天保零”“百日提升”系列行动,83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确保了全面小康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增收,援企、稳岗、扩就业活动成效明显,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乡实现同步提高。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4586元,同比增长3.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3264元,同比增长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8013元,同比增长5.4%。 六、坚持抓党建、强作风,党的建设走深走实。始终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统领一切工作”的总要求,始终牢记党内职务是第一职务、管党治党是第一责任,切实明责知责、履职尽责。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