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生态元素”融入扮靓佛都汶上 |
||||
|
||||
近年来,汶上县在城市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围绕"儒释圣地、生态水城、绿韵佛都"的城市定位,努力打造美丽新汶上。 一、坚持高点定位,长远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汶上县打破原来拆拆补补、修修建建的传统观念,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城市建设成效斐然,实现华丽转身。 聘请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对城市规划进行设计,编制了公路、交通、给排水、供热、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完成了圣泽大街、宝相寺路街景规划,中都佛苑旅游景区、南旺分水龙王庙旅游景区规划,确定以儒释文化为亮点,以水系生态为依托, 形成"儒、释、绿、水、城"共生共融的"一心、两轴、四廊、五区"城市景观风貌。围绕“五区”精心建设城市,东部以新城路网为骨架,打造生态优美、设施完善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务中心。南部实施开发区南扩增容,打造城市次中心、循环经济工业新城。西部立足商贸物流、集散中心的功能定位,加快开发建设进度,增强配套服务功能,带动西部繁荣发展。北部坚持自然生态旅游观光打造,实现与莲花湖湿地公园的融合对接。中部老城区围绕中都文化城的定位,打造彰显“儒释道”特色文化的生态水城。 二、科学建绿,以水带绿,以绿缀城 “城水相依、河湖相通、绿树掩映、翠带绕城……”,处处彰显着佛都的生态气息和灵动气质。目前全县建成区水域面积、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10.2%、40%、15%。 按照《汶上县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形成了“以城乡大环境绿化为基础,道路绿化为脉络,景点游园绿化建设为枢纽,单位庭院、居民小区绿化为依托,乔、灌、草、乡土树种、外来植物、常绿、落叶合理搭配,点、线、面、体密切结合”的城市公共绿地体系。汶上县对绿化的投入实行政策倾斜、优先安排,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2009年来启动了莲花湖湿地公园,大汶河生态湿地公园建设,两处湿地公园占地10600多亩,完成投资1.2亿。莲花湖湿地公园清新的自然风貌、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田园乐趣和醇厚的人文胜迹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和载体功能。碧波荡漾的潺潺流水,错落有致的亲水岸线,造型各异的雕塑小品,诗情画意的湖畔绿地,让游客流连忘返。 汶上县始终坚持“建一路、绿一线、绿随路延”的绿化思路,不断完善城市路网,同步构建城市绿网。采取规划扩绿、破墙透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方式方法,实施绿化“增量提升”工程;城区外环路两侧,济徐高速入口路段,105国道沿线各按50—80米宽度建设防护林绿带,汶嘉线、兖梁线两侧按不低于30米的宽度建设防护林系,呈现出“一路一树、一街一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步移景异”的城市道路景观特色。 三、“龙须沟”蝶变成亮目景观 十几年前,城区的圣泽湖、宝相湖、长乐湖就是三个生活污水“集聚坑”,东护城河、泉河成了城区几家污染大户排污河,特别是夏季,荒草满坡,蚊蝇横行,臭味熏天,百姓深受其害,戏称三湖两河为“龙须沟”、“裹脚带”。 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治理城区地表水,首先改网,实行雨污分流,沿河湖生活污水排污口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近几年新增污水管网42千米,其次实施旧城改造,重新规划布局,将城区企业搬迁关停,先后投资6000万元对城区“三湖两河”进行生态修复,几年后,“垂柳如烟,河水浩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宜人生态环境初具雏形。 “河湖绿化”是汶上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东护城河和泉河已形成双河抱城之势,近年来为提升两河的生态品味,打造滨水生态长廊,在泉河、东护城河内种植了香蒲、芦苇、睡莲等水生植物,护坡上以草皮、灌木丛替代砂石、水泥钢筋,彰显自然风貌,香蒲娉婷,苇荡婆娑,睡莲依萍,蝶舞翻动,让人迷醉!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环境 首先是以“三网带五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即以路网、绿网、地下综合管网带动实现城区硬化、亮化、美化、净化和绿化,从有利于城市总体规划和节约土地资源考虑,以更宽的视野审视谋划,整体布局、合理设点,支持单建和配建整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其次实施“道路、治污、节能、休闲、保洁”五大工程发挥城市综合效能。完善城区供排水、公厕、垃圾处理站、农贸市场、停车场专项规划,按照一体化的要求,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留足发展空间。扩大集中供热、天然气覆盖范围,加快天然气燃煤锅炉置换进度,完善环卫保洁长效机制,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投资5080万元建设了中都广场、文化广场、圣泽广场、文苑广场,文苑广场毗邻文苑新湖,湖内种植了芦苇、睡莲,湖中心有音乐喷泉,近岸有亲水凉亭,岸边回廊迂回曲折,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和市民来这里游览、健身、划船。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