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寺起义 |
||||
|
||||
永 安 寺 起 义
永安寺起义是汶上的爱国志士、有志青年组织的第一次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武装暴动。早在1929年前后,陈伯衡、曹志尚、刘启文等人,在汶上曾组织和领导过农民协会、教职工会等群众团体。1937年初,在汶上县城西门里路南集股成立了“力生合作社”(文具商店),目的是以此联络各方志士,寻求救国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秘密酝酿抗日救亡问题。 1937年10月中旬,在济南齐光中学任教务主任的陈伯衡随师生南撤路经家乡汶上,会见了刘启文、曹志尚,决定留在汶上共同抗日。为便于联络和组织人员,建立了两个秘密组织,一个是“民族解放社”,主要吸收爱国知识分子;一个是“农民福利会”,主要吸收进步青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民族解放社”和“农民福利会”发展到500多人。 陈伯衡等人不仅看透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认定要想真正抗日救国,武装必须由共产党来领导。11月,中共鲁西南工委建立,组织发动了鲁西南地区的抗日运动。12月初,陈伯衡通过民先队员孟晓东,在济宁找到了民先总部负责人、鲁西南工委成员江明,请求派人来汶上领导抗日武装。这时正值三路军政训处从济南撤退来到济宁,江明便将其政训处的民先队员、共产党员刘星介绍给了陈伯衡。于是刘星即随陈伯衡来到汶上,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刘星来到汶上,经陈伯衡引荐,先后和曹志尚、刘启文、张云峰、孟晓东、曹麟周等骨干分子见了面,同时,与中共东平县工委书记万里取得了联系。12月中旬,陈伯衡、曹志尚、刘启文、张云峰、孟晓东等受刘星委托,在张云峰所在的张场小学召集汶上县骨干分子会议,确定七、九、十区由曹志尚、曹麟周负责;六、八区由齐刚负责;一、三、四区由刘启文、张云峰、杨卓亭、崔孝堂、路廉本、王英如负责;二、五区由孟晓东、柳孟英负责,分头继续组织联络人员,积极筹备枪支,准备武装起义。并决定“民族解放社”、“农民福利会”两个组织合并,统一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1月14日,刘星、陈伯衡在战湾村王相三的洒店里(此时力生合作社已由城内搬到此处)召开了部分领导骨干会议,决定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六)举行起义,地点在汶上县老七区申垓村外永安寺,正式宣布起义队伍为“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队”。 1938年2月5日,汶上、东平两县爱国志士,在民族传统节日—新春佳节之际,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冒着刺骨的寒风,乔装打扮,从四面八方来到永安寺。从2月5日至2月12日,陆续到达起义地点的亦有90多人。陈伯衡和他的侄子陈允桐、陈允梅、陈允枫4人同时参加起义,自带长枪两支、短枪一支。曹志尚组织的20多人中,也自筹了10多条枪。 1938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三)起义部队离开永安寺,进驻参加农民起义人员较多、群众基础较好、距汶上县城较近的杨集村。目的是扩大抗日宣传,壮大武装力量。当时抗日宣传的口号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枪的出枪,抗日救国,誓死不当亡国奴。壮大武装力量,主要是组织人员到各地富户家起枪。在起枪中,有些开明绅士经过动员,能主动献出,也有些顽固分子拒不交出。对前者,部队均以礼相待,留给对方借据,借据上写道:“今借到×××枪×支,参加抗战,胜利后加倍偿还。”对后者,则采用强制办法,予以没收,部队称之为“敲门送枪”。 3月底,抗日自卫队东渡汶河,攻克了张楼维持会长杨承德的伪据点,俘虏杨承德及其部下10余人,缴获步枪七八支,胜利返回杨集。这次战斗,锋芒初试,大快人心,部队增强了斗志,提高了威信,人员、枪支大大增加。为便于领导和运动,部队将人员初步编为两个中队(连的架子)和一个宣传队。 4月5日,刘星、陈伯衡、曹志尚将部队转移到汶上城东靠近汶上至兖州公路的白塔村,准备出其不意地袭击过路日军。城内的日军得知永安寺起义部队进驻白塔,便于4月6日的拂晓偷偷出发,企图对自卫队突袭。自卫队巡逻队发觉后,立即鸣枪阻击,等敌人进入埋伏圈后,隐蔽在路旁树林里的自卫队战士,猛烈向敌人射击。因队伍成立时间很短,从领导到战士,既无战斗经验,也没经过军事训练,武器弹药又十分缺乏,在敌人轻重机枪和钢炮的强大火力进攻压迫下,刘星、陈伯衡、曹志尚率部主动向白塔以北的大屯、武村一带转移。这次战斗,打响了汶上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鼓舞了全县劳苦大众保卫家乡、抗日救国的信心,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8年8月中旬,部队奉命返回东(平)汶(上)一带活动,番号为十支队挺进队,司令部驻东平县的戴庙村。下旬,曹志尚率部直插汶上腹地,袭击了汶上伪五区张楼区部,俘虏伪区长崔忠诚及其部下30余人,缴获全部武器弹药。9月初,挺进队进驻东平县苇子河村。途中,曹志尚率人绕道奔袭,活捉了杀害汶上抗日起义人员杨玉美的敌顽中队长曹脉坤,并在苇子河东门外将其处死。 部队来到苇子河,大力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在该村党支部和贫雇农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于9月10日收缴了赵老八、赵厚滋等6户地主埋藏的步枪300多支,短枪80多支,七九子弹13万余发,短枪子弹11000多发。 10月下旬,根据鲁西北特委的决定,十支队挺进队在戴庙与东平县地方武装合编。合编后部队改称十支队东进梯队,陈伯衡为司令员,刘星为政治委员,邹鲁凤为政治部主任。东进梯队辖两个团一个独立营,原挺进队为独立营,曹志尚任独立营营长。适逢曹麟周又买到一挺捷克式轻机枪,部队精神大振,士气高昂,战斗力大大增强,先后在石河王、双塔、寒山头等地的战斗中,沉重打击了敌人。 11月15日聊城失守后,十支队改编。12月初,十支队东进梯队奉命到长清县大峰山休整,月底被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一团,陈伯衡任团长,刘星任政委,曹志尚任参谋长兼一营营长,邹鲁凤任政治部主任,孟晓东任特派员,杜子俭任党总支书记,1939年初,陈伯衡、曹志尚便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永安寺起义的部队,成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的一支正规部,这支部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武装斗争,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并开辟了平(平阴)阿(东阿)山区和东(平)汶(上)宁(阳)边新区的工作,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